若將波士頓塞爾蒂克稱作近年NBA最被高估的球隊,似乎並不會太過分。自從在第3順位選來泰托姆(Jayson Tatum)後,綠衫軍一度以為找到了救世主,也曾在東區冠軍賽和騎士血戰至第7場。然而就這幾年來的戰績與結果走勢,豆城卻似乎有開高走低的趨勢,且尚未看到實質解方。
本季塞爾蒂克換成以尤多卡(Ime Udoka)為首的教練團,本以為會為球隊打造全新氣象,可是目前輸多勝少的成績卻難以讓人信服。截至目前為止塞爾蒂克的進攻效率以108位於聯盟倒數第九,而他們的防守效率則為107排名聯盟第七,相較於去年較為均衡的攻防效率,本季防守優於進攻的表現數據顯而易見。
許多人將塞爾蒂克進攻端的低落問題指向泰托姆,實際上這些指控也並非空穴來風。泰托姆本季的USG%為全隊最高的31%,意味只要他在場上就有高達約1/3的終結機會,不過他的有效命中率卻只有48%低於水平,即便是有罰球參數在其中的真實命中率也不過53%(一般標準為60%),單就效率值來看泰托姆目前的表現尚未及格。
當然命中率是結果,但如果我們透過出手型態與方式回推,或許能找到泰托姆效率不佳的原因。在進入健康與安全協議之前,泰托姆平均每場比賽有20%左右的出手來自擋拆後跳投,同時有20%的「ISO」頻率為聯盟第3高,他的低位進攻也佔了6%。
就上述三種攻擊模式的總結,意味泰托姆平均每場比賽上場時有近一半的選擇,都是自主持球進攻後的終結,因而導致他在場上時整體球權流動的機會跟著下滑,也成為球隊的平均助攻率只有聯盟第九低的主因之一。
當然,個體自主進攻並不是絕對差勁的出手選擇,但相對這也會讓球隊必須遷就單一球員,而一旦該名球員的命中率不佳便會拖垮整隊效率。
很不幸的,泰托姆的投球選擇正是朝低效靠攏,他的運球後跳投在場均出手超過9次的情況下只有不到40%的有效命中率。再更詳細攤開數據的話,該出手方式的外線準度僅有28%,若是面對距離自己只有2-4呎,同時運球2~6秒時間內的三分命中率更是只有約27%的成功率。
投籃品質是近年NBA針對數據研究時的重點之一,而泰托姆本季的投籃品質顯然不到聯盟平均水準。
泰托姆和布朗(Jaylen Brown)的雙鋒線組合,是目前聯盟少數真的以側翼為核心建隊的範例,只是這對組合至今為止始終沒能讓人看見他們實際強盛的想像。比起泰托姆較為低效的進攻模式,布朗就顯得相對均衡,包含他的ISO頻率只有8%,擋拆後跳投約15%,低位更是只有4%的比例,讓他即便有全隊次高的USG%,也不會讓場上陣容的球權流動停止。
在泰托姆缺席的這段期間,塞爾蒂克的淨效率值為2.3排名東區第五,相較之下在他有上場的時間卻只有0.8左右。而布朗拿下50分的戰役中,也幾乎都是仰賴空切以及接球後出手等被動的形式得分,並沒有因此造成球隊進攻的阻塞。
現階段尤多卡在防守端採用不少換防比例,這也讓擁有施羅德(Dennis Schroder)跟R.威廉斯(Robert Williams III)的塞爾蒂克,更能夠去掩蓋掉一些防守上的缺失。
只是當場上是由施羅德(Dennis Schroder)、史馬特(Marcus Smart)和泰托姆組成的陣容時,卻依舊沒能完全抵銷防守的漏洞。唯有當「雙J」搭配其中一名後衛與兩名內線在場上時,才能幫助球隊的攻防效率拉回正值以上,且諷刺的是,只有當過去被人訕笑的施羅德在場上時,綠衫軍進攻才較有組織的模樣。
這裡並不是要一昧地否定雙鋒線組合,然而這幾年球隊逐漸把球權從後衛手上拿走,讓泰托姆自由發揮的後遺症正在發酵中,倘若依舊置之不理的話,這支傳統勁旅只會每況愈下而已。
也許現在很難想像史蒂文斯(Brad Stevens)會把自己的子弟兵給拆開,但在本季東區局勢詭譎的情況下,塞爾蒂克是否會在交易大限前成為賣家將值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