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問天使外野手卡洪(Kole Calhoun)、運動家游擊手塞米恩(Marcus Semien)和響尾蛇三壘手艾斯柯巴(Eduardo Escobar)等三名球員有何共通之處,相信大多數球迷可能第一時間都會語塞、答不出來。(本文所有數據資訊截至9月19日)卡洪,31歲,是外野傳球臂力出色的右外野手,並且具備不錯的上壘能力;塞米恩,29歲,是守備功夫中規中矩、在運動家穩定出賽的游擊手;艾斯柯巴,30歲,委內瑞拉人,原本是內外野兼修的守備組工具人,近年成為固定先發的三壘手或游擊手。乍看之下,除了年齡相仿,實在找不到這三個人究竟有什麼共通點。
筆者之所以特別挑出這三個人,是因為他們三人今年都揮出了至少30支以上的全壘打。卡洪,31支。塞米恩,31支。艾斯柯巴,35支。
如果沒有特意去查數據、單憑印象看待這三名球員,相信絕大多數的球迷都會對這三人本季都揮出至少30支全壘打的事實,感到意外。卡洪長打能力不算差,生涯單季最多是2015年的26轟,但過去三季至少都打137戰的他,卻沒有一年的全壘打數量超過20支;塞米恩向來是以守備見長的選手,打擊不是他之前的強項,今年以前生涯六個賽季沒有一季的進攻指數優於聯盟平均,單季全壘打數最多也未達30;而艾斯柯巴是直到上季才破繭而出,繳出突破性的打擊成績單,但整年151場出賽也不過揮出23轟。
事實上,今年意外擊出超過30支全壘打的打者根本是多到不勝枚舉,不單單只是上述被拉出來強調的三位球員而已,筆者只是想用這三人出乎意料的共同之處,帶出文章接下來要探討的重點:大聯盟本季累積30支以上全壘打的打者數量,已達到歷史新高。
到目前為止,大聯盟今年有多達52人累積至少30支全壘打,這個數字已經打破了先前1996年47人的歷史紀錄。本季共有684名非投手的打者留下上場打擊的記錄,但其中就有52人是30轟級打者,7.6%的比例也是史上最高。
更別提這個球季達標20轟的打者,簡直只能用「氾濫」兩個字來形容,現階段已經有118個至少20轟的打者,平均每隊大概就會又四名20轟的球員。更甚者,若我們以300打席作為有在常態性出賽的指標,今年大聯盟共有268位常態性出賽打者,而其中就有117人累積至少20支全壘打,佔比高達43.7%(亦為史上最高)。換句話說,幾乎有「一半」常態性出賽的球員都打了20支以上(含)的紅不讓,顯示至少在今年,達到20轟這個數字已經不能代表球員具備優良的全壘打火力。
至於「單季30轟」,在今年感覺起來好像也不怎麼稀奇了。五年前的2014年,全季只有11名30轟級打者、一名40轟級強打,達到30轟基本上就是全聯盟前2%的重砲手,而40轟就足以讓你當上大聯盟全壘打王(那季的全壘打王就是揮出40發全壘打的克魯茲(Nelson Cruz))。不過來到今年,30轟只能讓你排進全壘打榜前50名,就算突破40轟,也還要跟其他七名打者爭冠。
必須承認的是,2014年是大聯盟過去40年來得分效率最差的一年,所以低迷的全壘打數字確實有些極端,但跟今年的數字相較,更能凸顯出過去五年來,大聯盟整體的進攻環境出現了多麼天翻地覆的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30轟打者變多了,但40轟打者的數量卻沒有跟著締造歷史新猷。這個現象反映出的可能趨勢是:愈來愈多原本火力平庸、普通的打者,躍升過去我們認為長打產出優異的等級,但原本就身為超級重砲的全壘打型打者,似乎卻沒有像那些火力平庸、普通的打者一樣,獲得明顯的全壘打產量提升。
上述這些發展的背後,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大聯盟用球改變」的問題。今年大聯盟跟3A的用球,已經受到非官方研究和大聯盟官方證實,空氣阻力係數較低、飛行距離較遠,所以造成全聯盟整體全壘打數增加,多項史上全壘打紀錄都被刷新的狀況。
用球轉變最直接影響的是,那些在以往只會飛到警戒區、沒辦法飛越全壘打牆的飛球,現在都有可能變成剛剛好出牆的全壘打。而受惠於這一點最多的打者,是原本全壘打力量中等或中下的選手,因為他們有一部分原先不會出牆的飛球,現在都成了紅不讓。反觀原本揮棒力量就很強、全壘打火力驚人的選手,就比較吃虧,因為他們本來就能打出很遠的全壘打,用球的飛行距離增加只是讓他們的全壘打飛得更遠,反而不會讓他們的開轟數量有所成長。
今年跟去年相較,全壘打數量增加最多的前18位打者(兩季都至少累積500打席),他們平均的全壘打飛行距離都排不進全聯盟前30名(264位至少10轟的打者當中)。而在這些球員裡面,塞米恩(15支-31支,增加16支)、凱普勒(Max Kepler,20支-36支,增加16支)、亞土維(Jose Altuve,13支-29支,增加16支)、古瑞爾(Yuli Gurriel,13支-30支,增加17支)、賈納(Brett Gardner,12支-25支,增加13支)、蘇亞雷斯(Eugenio Suarez,34支-48支,增加15支)、艾斯柯巴(23支-35支,增加12支)、卡洪(19支-31支,增加12支)、桑塔納(Carlos Santana,24支-34支,增加10支)、瑞登(Anthony Rendon,24支-34支,增加10支)、葛維斯(Freddy Galvis,13支-23支,增加10支)等11人,他們的平均全壘打飛行距離甚至都在140名之外,代表低於聯盟平均。由此可見,今年很大一部分全壘打數量大躍進的打者,都不是那種能把球轟得特別遠的球員。
大聯盟用球的轉變所帶來的全壘打氾濫現象,讓許多全壘打中產階級躍升30轟級打者,改寫我們傳統上對30轟打者的印象和定義。過去我們對打者全壘打火力優劣的評估方式和標準,也因此洗牌,現在我們實在很難有自信地說,某位忽然打出30轟的打者是單純靠自我技術和力量的提升才成績進步,因為他很有可能是因為用球的轉變,才在轉瞬間變成全壘打產量高的打者。
由於現在小聯盟3A的用球跟大聯盟一樣,大聯盟各隊球探在評估小聯盟選手打擊火力時,亦會面臨挑戰。如果一名球員在2A時期是15轟左右的打者,上3A之後忽然搖身一變成為30轟以上的打者,這到底是靠「球」還是靠「選手本身實力提升」,就會有疑慮。
最經典的案例是紅人隊新秀阿奇諾(Aristides Aquino),現年25歲的他,去年在2A其實已經算年紀頗大、發展成熟的小聯盟球員,當時他在114場出賽揮出20支全壘打,更早之前他在小聯盟低階層級的單季全壘打數也從不超過23支,結果來到今年,阿奇諾升上改用大聯盟用球的3A,78場球就扛出28支全壘打,長打火力的突然暴增,讓他獲得上大聯盟的機會,而他也持續在最高殿堂產出優質的長打數字。不過阿奇諾的全壘打數量增加,究竟有多少成分是憑藉其本身打擊實力的增長、有多少成分是受到用球轉變的助攻,就不得而知,此議題亦因此成為球探之間爭論的話題點之一。
今年大聯盟的用球再次成為球界眾所矚目的焦點,大聯盟官方已意識到此問題的重要性,未來不排除會持續修正用球的規格和製程。如果用球的組成和規格又有轉變,勢必會再次顯著影響全聯盟整體的全壘打趨勢、飛球狀態、投手出手的感覺和變化球幅度。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現今大聯盟有許多打者的養成和揮棒機制,皆是為了迎合近幾年全壘打數量激增的年代,倘若大聯盟用球又忽然有變化,造成飛球習性的轉變,很多打者很可能會因此受害,突然打不出之前的火力產出,或是被迫調整打擊機制與揮棒策略。而部分對於用球敏感度較高的投手,或許也需要花時間適應跟今年不一樣的用球,這些應該都會造成不小的困擾。
30轟打者數量寫下歷史新高,只是檯面下眾多因素和問題集大成的表徵。從這個表徵出發一步步向下探究,會發現一連串相關聯的事件所涉及到的議題既廣且深。雖然大聯盟近年來的收益跟價值不斷增加,但同一時間也面臨諸多挑戰,若無快速、有效、有規劃的因應,恐怕會讓棒球球賽的品質受到不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