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天皇於1876 年(明治9 年)6 月2 日,至同年7 月21日間進行奧羽地區的巡幸。「奧羽地區」指令制國時代的陸奧國與出羽國,範圍相當於現在的青森縣、秋田縣,與山形縣,也就是「北東北」的概念。
明治天皇這趟出遠門,除了視察東北地方的近代化發展,同時也渡過津輕海峽去了一趟由「箱館」改稱的函館。這趟巡幸從東京出發,同行者有右大臣岩倉具視、參議大久保利通,與顧問木戶孝允等多位明治政府要員,一行人的總數超過兩百名。
天皇搭乘馬車經現時的埼玉、茨城、栃木、福島、宮城,與岩手等縣份,抵達青森(當時的縣份尚未統合完成,實際經過縣份數目跟現時比會更多)。沿途造訪學校、礦山,與製絲廠等明治維新的重點施政要項。他們也去了戊辰戰爭的二本松與白石等戰場憑弔;但沒有去會津若松。儘管明治天皇此行並未前往弘前,但仍在青森市內撥空接見弘前東奧義塾的師生,聽取學生的英語演講和朗讀,並與外籍老師會面談話。他對於日本學生們在外籍老師指導下學習英語的成果印象深刻,指示撥款增購韋氏辭典。
接著一行人從青森港上船,渡海前往北海道,7 月16 日於函館元町舊城區的稅關棧橋登陸,以兩天時間旋風式行幸北國大地。明治天皇在5 年後的1881 年(明治14 年)7 月再次巡幸北海道,那次行程便能在北海道待比較久了。
深遠影響 如同先前對於天皇巡幸的說明,此行是明治天皇第一次踏上北海道。而他同時也是第一位行幸至北海道的天皇,具有特殊的意義。就某方面來看,由元明天皇首度指派將軍進行蝦夷征討這項「臨時任務」開始,總共經歷了超過1150 年的時間,天皇終於有機會親自御臨東北與北海道了!
此外,天皇此行也為修補明治政府與地方的關係,東北地方在幕末明初的戊辰戰爭期間,曾組成奧羽越列藩同盟和明治政府軍對抗。儘管事過境遷,但天皇首度在東北露面,能讓民心更為趨向明治政府中央。在前往日光拜訪時,天皇等一行人於輪王寺過夜,隔壁就是將德川家康神格化的東照宮。
明治政府在1872 年公佈第一套學制後,各地的學校如雨後春筍般設立。明治天皇此行共前往13 所學校視察,其包括小學、中學,以及宮城的師範學校。天皇在這些學校的行程,有安排頒獎表揚優秀學生、觀看上課情形,或是校閱學生的體操演示。此外,有幾天的行程就安排天皇宿泊於學校當中。
他們在函館時,也把握有限時間旋風視察五稜郭、視為北海道開拓使開發成績的現代醫院、裁判所,以及兩所學校。
明治天皇於7 月18 日結束北海道方面的行程,登船離開函館;兩天後的7 月20 日返抵橫濱,這天被後世定為「海之紀念日」,詳情請參閱「H07. 海之日與青函連絡船」章節。
尋訪探路 函館的元町舊城區,如今在道路中間的綠帶上樹立了一座「明治天皇上陸紀念碑」,記錄明治天皇首度踏上北海道的事蹟。紀念碑頂上有一隻青銅鑄造的鳳凰,為天皇的象徵。
牠腳下踩著御影石材質的圓球,是代表著地球儀。
這座紀念碑也稱為「三蹤碑」,因為明治天皇於16 日抵達、18 日離開函館,以及1881 年二度巡幸北海道要離開時,總計3 次在稅關棧橋此地進出。該紀念碑由梁川剛一打造,於1935年9 月揭幕。
函館市區另有一座高田屋嘉兵衛的銅像,也是出自梁川之手。嘉兵衛是北前船時代的重要商人,為函館的發展奠下根基。牛奶杰在前作《鐵道趴趴走遍北海道》就曾介紹過他的事蹟。
在天皇上陸紀念碑附近的港邊,還有「北海道第一步之地」紀念碑,以船錨與北極熊為造型,是緬懷本國人民移居到北海道,由此展開生命新篇章的步伐。
在函館北方約40 公里處的「森」,海岸邊也有一座登陸碑,設於潮間帶上,低潮時會完整露出水面、高潮時海水則會浸過底座。這也是記錄明治天皇登陸的痕跡,他在1881 年的巡幸北海道行程,曾由室蘭港搭船越過噴火灣,抵達森棧橋上岸,再轉陸路前往函館等地,因此留下途經此處的足跡。
旅人遨遊 串連著JR 函館站與JR 森站之間的JR 函館本線,由森站往南出發到JR 大沼站之間附有一段支線。主線與支線的路線正好圍成一圈,將大沼湖環抱起來。
玩家來到函館若時間充裕,強烈建議要到大沼公園走走。如果體力足夠,不妨租一輛騎腳踏車繞行湖泊,騎累了就在湖畔找塊空地野餐休息。此外,玩家也可搭船徜徉湖光山色,相當愜意。
大沼北側的駒岳山勢相當特別,是辨認方位的好地標。玩家在騎車環湖的過程中,只要留意一下駒岳的位置,就可以大略知道自己已經騎到湖的那一個方位了。
※ 文章出處/資料提供:出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