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老的寶庫(The Treasury)往左沿著參觀路線而行,我們來到了法沙特街(Facades Street) ,寬廣的谷地兩側,在高高低低的岩壁上,散佈著大大小小的洞穴,一邊是墓穴,墓穴的對面則是居民集中居住之地。走到法沙特街的盡頭,就是半圓形劇院了,這座劇場建於西元一世紀左右,與其他羅馬時代的劇場最大的不同點在於這個劇院是從岩壁上鑿刻出來的,與整個岩壁融合為一體,景觀看起來氣勢非凡也顯得格外的別緻。劇場共有33階,約可容納3至4千人。
| | | | | | 從高處俯視才能拍到明信片所顯示的劇院全貌 | | | 因為太近了只能拍到局部的劇院特寫 | 再往斜對面的方向看,就可以看到數座有名的皇家的陵寢(Royal Tombs)。最有名的就是金塔墓(Urn Tomb) ,是為納巴泰帝國的國王馬爾休斯二世(Malchus II)所建的陵寢 (也有人認為是阿雷塔斯四世之墓)。緊鄰著的還有絲紋之墓(Silk Tomb),因為岩石上有美麗的橫紋而得名。 科林斯墓(Corinthian Tomb),它的構造與法老的寶庫有神似之處。 皇宮之墓(Palace Tomb) ,三層的結構體,前面還有院子,是最宏偉的一座墓。若要仔細一座座進入這些墓中參觀,得爬上一長段的階梯,需有好體力與充分的時間才行,我和室友大蓮在回程時比較有充裕時間曾爬上去參觀。走完法沙特街,旁邊有一家商店,我們就在這裡歇息一下再繼續未完成的參觀活動。
金塔墓(Urn Tomb) | | | | | | | 再回到法沙特街,遠遠的就看到了列柱大道,這條寬約6公尺的大道,位於佩特拉的中心點,大約是建於公元106年,因為地震及洪水的破壞,現在只剩下數根石柱尚立於大道旁,大道盡頭的凱旋門(triumph Arch)倒是保存得較為完整的部分。在列柱大道的左邊,沿著階梯而上後,在25公尺高的平台上就抵達了Great Temple,考古學家在1992年挖掘出這個古蹟遺址,現在還沒有完全挖出來。據考證這座聖殿建於西元前1世紀,整個遺址面積有7千多平方公尺,建築物平均高約20公尺。
穿過了凱旋門,遠遠的就看到建於一世紀的卡斯爾賓特(Qasr al-Bint)神廟,這是佩特拉古城中惟一一座留存下來的石造建築。建築物高度約有23公尺高,這座神殿供奉的是納巴泰最重要的神祇Dushara。緊接著在神殿附近一座鑿壁而建的建築物原來也是廟,後來就改為考古博物館,裡面收藏了一些納巴泰人的陶器與鐵器等古物。 | | | | 下面這張照片拍攝於2005年 | | 穿過列柱大道的凱旋門後,就結束了早上的導覽活動,接著準備到附近的餐廳用午餐,這是佩特拉峽谷內唯一的一家供應餐點的餐廳,所以整個餐廳總是座無虛席,還好餐點是以 Buffet 的形式供應,不會浪費太多的時間。餐廳所供應的菜色雖不是什麼山珍海味,但還算符合大眾的口味,有沙拉、麵包、燒烤肉類、水果…等等,而且充分供應,讓人吃得心滿意足。只是沙漠地區,水十分珍貴,如果想要一壺熱水泡茶,得付錢才可以。 吃過午飯後,還要走一段漫長又崎嶇不平的山路才可以抵達代爾修道院,所以一半以上的團員選擇雇用驢子代步,我自忖腳力不差決定走路上山,記得2005年二度到佩特拉時,我也是走路上山,雖然先前在伊朗骨折,才復原5個月後,我還蠻有自信應該走得動才對。
剛上路時,群聚在餐館外面的驢子主人不斷詢問要不要雇用驢子,等走一段距離後才擺脫掉如此的糾纏。雖然沿途沒有路標,但只要循著絡繹不絕的人潮方向而行就對啦!蜿蜒於峽谷間的這條登山的石階路,隨著地形的變化,時而陡峭且險峻狹窄,時而寬闊平緩,好像無止境般的向前延伸。夾道兩旁盡是崢嶸的石峰,層層疊疊的堆砌成如猙獰般之巨獸,一座高過一座的盤踞於周圍。 這些經過千年風化後的沙岩,紋路與色彩變化多端,有直、橫、條紋或不規則等各種紋路,層次變化之美真叫人嘆為觀止。而岩石之色彩在陰影及陽光下亦是顯現兩極的變化,由暗沉到明亮,有耀眼的土黃,有浪漫的紫粉,有自然的磚紅,好像一座巨大的岩石的展覽場般的呈現各種岩石之獨特風貌。 沿路走著走著總會有驢子迎面而來,或從背後傳來達達的蹄聲,聽到或看到驢子之身影時,本能的反應就是趕快閃到一邊讓路,尤其旁邊是斷崖時,真為坐在驢背上之人捏了一把冷汗,萬一驢子一閃失,那後果真叫人不堪想像,這也許是自己杞人憂天吧!雖然是荒漠的貧瘠之地,在石礫堆中偶而也會長出粉紅的一撮花朵或翠綠的一兩棵小樹,點綴在一片光禿禿的岩壁間,顯得特別醒目;其所表現之堅強的生命力,讓人倍覺珍貴,也忍不住贊歎自然之奧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