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怪石嶙峋,我來到「葛勒梅(Goreme)」,這裡仍屬卡帕多起亞,土地荒寒。然而,在基督教歷史上,它如中國敦煌,同屬聖域。 中國的敦煌本是一片土石壁,北魏樂樽和尚於366年來此開窟,歷代修行積累,這裡成為佛教藝術的無盡寶庫。 比樂樽約早三百年,基督聖徒保羅來到葛勒梅,在荒寒中建立神學院,後來,差不多與中國敦煌的歷史相當,這裡也成為基督教藝術的寶庫,留下許多在洞窟中修建的教堂,今日,土耳其政府將它畫為葛勒梅露天博物館。 「葛勒梅」的土耳其話是「讓你看不到」。千年以前的基督徒為了躲避阿拉伯人,在石頭中鑿洞,居住其中,修行其中。今日到葛勒梅,所見盡是堅硬黃石,間雜草木。細看下,高岩巨石間砌有小口,即是一間間的修行教堂。這些洞窟教堂都只能容許彎身進入的高度,頗為隱密,正呼映「讓你看不到」的名稱。 葛勒梅大約保存30座左右的教堂,教堂空間不大,但大部分仍採用「十字架」結構修築,以最傳統的教堂格局在石洞中撐起基督教原則。 這些教堂頗有趣味的名稱,例如:鈕扣教堂、蘋果教堂、蛇教堂、黑暗教堂等。它們並非教堂原先名稱,而為後人隨意所取,沿用至今,大家就這麼稱呼當日的神聖教堂了。 教堂大部分繪有壁畫,因年代久遠,許多壁畫早已損毀破壞,狀況嚴重甚於敦煌。其中,保存最好的是「黑暗教堂」,滿滿的天頂、柱樑壁畫,讓人想到義大利文藝復興之父「喬托」的精采藝術。 進入葛勒梅露天博物館,第一個碰到的是「聖巴西里教堂」,已有1,000年歷史,年代非常久遠。但因久遠也顯得殘破不堪,只能在教堂壁龕中隱約辨認聖母子的畫像,簡單、班駁的磚紅線條,勉強依附在石壁上,令人感受滄桑。 教堂中較清楚的是「聖喬治屠龍」的故事,聖喬治為解民倒懸,手持長槍,正和代表邪惡的龍戰鬥。最後,聖喬治勝利,屠去惡龍,成為人民的英雄。 「聖芭芭拉教堂」是一個樸素的修行所,只有簡單磚紅色線條,畫上十字架,以及幾何線條,表達對基督的崇敬。這個時期是基督教的「禁絕偶像時期」,教堂中禁止畫聖像、立聖雕,有點像是伊斯蘭教,只以幾何圖形見證基督的存在,但樸素中不失純淨、莊嚴的神聖。 聖芭芭拉教堂中有幾處聖像畫,例如「聖喬治屠龍」,應該是禁絕時期過後,後人所加的。 「蛇教堂」歷史更久遠,有1,700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君士坦丁大帝時期。之所以取名「蛇教堂」,大概和壁畫中聖喬治屠龍有關,龍身修長,看來就像是蛇一般。 聖喬治騎白馬,和騎著紅馬的聖希歐多爾,一左一右,持著長槍,正要往地下的惡龍刺下去。畫面簡潔有力,造形可愛,保存狀況較好,令人會心一笑。 聖喬治屠龍的故事不斷出現,說明在苦難的年代,人人都期待英雄出現,解救人間,免受威脅的痛苦。君士坦丁大帝的畫像位在聖喬治旁邊,暗示君士坦丁大帝是解民於苦的好皇帝。再偉大的皇帝,往往也需藉助宗教神聖提昇自我的形象啊! 聖喬治屠龍外,蛇教堂還有一幅令人會心的壁畫「聖女安諾菲莉歐斯(Onouphrios)」。她原本是埃及的聖女,因為長得太美麗,引來無數男子的追求與騷擾,讓她無法專心修行。 安諾菲莉歐斯專心向聖母祈禱,希望獲得解救。聖母施下的奇蹟是,讓安諾菲莉歐斯變成男性的臉龐,如此便可擺脫無聊男子的糾纏,於是安諾菲莉歐斯變成半男半女的形象。 壁畫中,可以看到一個裸體的老人,白鬚飄飄,卻有女子的豐滿乳房,正是安諾菲莉歐斯。這間教堂也以安諾菲莉歐斯為名,她為了修行棄絕美貌,真是了不起。 「蘋果教堂」有較大的規模:四根立柱,撐起一個大圓頂、八個小圓頂,以及三個半圓壁龕,簡直就和平地上的教堂一般。 柱子、圓頂,繪製滿滿壁畫,保存狀況良好。和其它較豐富完整的教堂一樣,壁畫主要描繪耶穌的生平。例如大天使加百利告知瑪利亞,她已經懷了聖靈,可以將小孩取名為「耶穌」,因為耶穌就是人類救世主的意思; 壁畫也繪製了耶穌的傳道及各種神跡,祂收了十二個門徒,在以色列傳道,然而在最後的晚餐中,猶大出賣耶穌,耶穌被希律國王定罪,被判釘上十字架死刑。這個故事畫得很仔細,面對它時,基督徒必然充滿感動。 耶穌死後復活,聖靈顯現,並對人間做最後的審判。就像牧羊人分開山羊與綿羊一般,耶穌也將人間分成善與惡,善到天堂,惡下地嶽。進入蘋果教堂,縱使不是基督徒,也會感受這些壁畫故事的莊嚴神聖。 從蘋果教堂往山坡走下約50公尺,為「鈕扣教堂」,也是這一帶最大的教堂。教堂仍是描繪基督生平,但比蘋果教堂更為生動,如果時間許可,應該下坡前往參觀。 不過,葛勒梅露天博物館最豐富美麗的要屬「黑暗教堂」,它也是博物館中唯一一座要另外收費的教堂。 進黑暗教堂必須拾級登上大片巨岩,進入後,教堂內光線暗淡,所以稱為「黑暗教堂」。教堂內壁畫保存良好,色澤鮮艷,保有當日精采。天頂上,滿滿都是耶穌、聖母及使徒的形象,珍貴的礦石顏料,漂亮的土耳其藍,至今依然鮮麗。 壁畫古樸莊嚴,繪製風格令人聯想文藝復興早期的喬托。相較其它教堂的風格,黑暗教堂的畫風逐漸強調事件進行的張力,已經是喬托的風格了。 到葛勒梅露天博物館,雖然時間不能盡覽所有教堂,但思及前人在荒寒之中鑿洞修行,無怨無悔,仍令人感動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