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壘打是棒球場上最扣人心弦的表演。尤其是一發結束比賽的再見全壘打,總能讓球迷為之瘋狂。在場場比賽甚至每一個出局數都無比關鍵的季後賽中,全壘打更經常扮演重要的角色。一百多年來的大聯盟季後賽出現過許多令球迷津津樂道的經典全壘打。即便無緣親眼目睹,你也一定看過跛腳的道奇外野手吉布森(Kirk Gibson)在1988年世界大賽代打一棒擊沉運動家終結者艾克斯萊(Dennis Eckersley),抑或是藍鳥外野手卡特(Joe Carter)在1993年冠軍賽最終戰擊出再見全壘打歡欣雀躍的重播畫面。棒球比賽中的許多細節會隨著時間被淡忘,只有英雄式的全壘打永遠留存在球迷美好(或痛苦)的回憶之中。
近年來全壘打在季後賽勝負所佔的比重更越來越高。根據ESPN統計,在2000年代的季後賽中,靠全壘打打下的得分佔所有分數的35.4%,十年後這數字暴漲到46.6%,去年季後賽更高達過半的51.3%。今年打完分區季後賽前兩戰後,前10場比賽就已經出現爆量的24發全壘打而且場場都有人開轟。總計得分78分中也有44.9%(35分)來自全壘打。
特別有趣的是這10場比賽全壘打轟得比對手多的球隊全都贏了比賽(共8場,另外兩場兩隊全壘打一樣多),其中包括替補上場的左外野手泰勒(Chris Taylor)大棒揮出本屆季後賽第一發再見全壘打,帶領道奇拿下一場定生死的外卡賽,以及分區季後賽首戰被完封的紅襪竟在第二場轟出追平隊史紀錄的五發全壘打,也平了季後賽客場單場最多全壘打的歷史紀錄,這些例子都是全壘打已成現今季後賽勝負關鍵的最佳示範。
全壘打在季後賽的影響力既如此巨大,經營球隊的高層自然不會等閒視之。從挑選球員、打造球隊開始,能轟全壘打的砲手就成了不可或缺的要角。今年季後賽雖然兩聯盟全壘打王小葛雷諾(Vladimir Guerrero Jr.)、培瑞茲(Salvador Perez)、小塔提斯(Fernando Tatis Jr.)以及領先大半季最後落居第三的大谷翔平都無緣出賽,但能夠晉級的十隻球隊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只有已遭淘汰的紅雀與釀酒人、白襪團隊全壘打沒排進聯盟前十。尤其巨人、勇士跟道奇更是包辦二、三、四名,只輸給擁有小葛跟塞米恩(Marcus Semien)兩大砲手的藍鳥。因此季後賽打到現在砲聲隆隆絕不令人意外。
其中異軍突起的巨人在進攻上更是靠全壘打打天下。他們在例行賽得分有將近一半(49.5%)來自全壘打,比例是全大聯盟最高。巨人和道奇雖說沒有像小葛、塔提斯那樣能單季狂砍40發以上的重砲,但兩隊都有多達十名打者全壘打在兩位數以上,只要對手投手稍有不慎投出的好球稍微差了那麼一英吋,就有可能被任何一位打者大棒掃出牆外甚至是場外——像是巨人名捕波西(Buster Posey)在首戰首局零好三壞仍果斷出棒,一棒將道奇先發投手布勒(Walker Buehler)投出的95英哩快速球打進海灣。
既然一棒擊沈是贏球的不二法門,反過來說,能夠阻止對手擊出全壘打的投手也才是好投手。打進季後賽的十隻球隊在這方面同樣多是聯盟中的佼佼者。全聯盟被擊出全壘打隻數最少的前三隊分別由巨人、紅雀及道奇包辦,而且十隊之中只有王牌投手柯爾(Gerrit Cole)在外卡賽被轟垮的洋基沒排進聯盟前十。
但在進入季後賽後,每場比賽都像是最鋒利的矛與最堅實的盾之間的對決,不論是王牌投手、鐵牛棚或終結者,能否封鎖對手的砲火誰都作不得準。因此時時刻刻提心吊膽的教練總會覺得再怎麼小心也不算過分。即便強如去年的史奈爾(Blake Snell)、今年的薛則(Max Scherzer)也得不到教練的完全信任,總是在猶有餘力時就被換下。至於結果是好是壞,往往也只有天曉得。
每一棒都能把球扛出牆,每一球都有可能是決定勝負的全壘打或三振。在高張力的季後賽中,這樣的戲碼更讓球迷看得時而血脈賁張,時而冷汗直流。在邁向最後勝利的道路上,不論哪隻球隊例行賽戰績多好陣容有多堅強,到頭來都不免只能有一個贏家。拿破崙說:「上帝永遠站在大砲較多的那一方。」而今年季後賽能一棒擊沈對手轟出更多全壘打的那一隊,很有可能就是最後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