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長達好幾世紀的填埋工事,那霸的地景已經跟過去大不相同了。儘管無法再見到從前的風景,但原始的地形仍然保存了下來,只要從中發現了一點蛛絲馬跡,我的心臟就會興奮的撲通撲通直跳。
突出的尖端是那霸古地形的特徵之一,簡言之,就是海角地形。這裡多半能夠找到奉祀神明或神物的遺跡,因為那霸人視海角為連結人與神的聖地。那霸海邊的神社,又以「波上宮」最常見。但由於從前的海岸或河岸大多都已填為陸地,光是憑著肉眼,早就看不出海陸的交界了。譬如在安里的崇元寺通附近,有一處名為「浮繩嶽」的地方,過去原是祭拜的場所。有的人把這三個漢字讀成「烏奇納努.烏剛」的音,也有人直接讀作「沖繩之嶽」 (註1)。我是在對照古地形圖時,才領悟出命名的由來—原來它恰好就位於崇元寺的東南方、安里川畔突出的小山丘上,也就是說,這裡曾經是海角。
| 安里,浮繩嶽。 | 反正,把它取名為「沖繩」 (浮繩) 什麼「嶽」的就對了。此處的古地名是「浮繩美御嶽」,據說「『美』、『御』二字僅適用於王宮貴族,由此可知,它不是個普通的地方」 (根據東恩納寬惇《南島風土記》記載)。
從前,如果站在安里川的河口處,前方應是一望無際的海面,面向浮島那霸時,所見到的這片內海、潟湖,必然也很寬闊。倘若當時的人把腳下所踏的地方叫做「沖繩」,那麼,對岸就不可能也叫做「沖繩」了,不是嗎?……我任由腦中的幻想無限擴張,無論如何,還是先騎自行車到從前的那霸島上再說吧。
若以今天的地理位置來描述,那麼古代那霸島的起始點,大約就是從新都心、歌町和崇元寺通之間的那條大道的路口,到牧志Maxvalu超市之間的這塊區域。我形容得這麼模糊,大家怎麼找得到呢?其實只要騎到路口,在那兒等紅綠燈的時候,一定會發現有間紅屋頂的小祠。這麼明顯的標的物,即使是開車經過,也能遠遠瞥見。哦,對了,這麼說來,自從馬路拓寬之後,浮繩嶽在豔陽之下似乎變得比較小巧玲瓏。走到近處一看,在稍高處確實有座寺廟。這裡果然就是河口的海角,它的後方是一片小森林,長年守護著這座御嶽。山上樹木疏寥,但仍不失「森御嶽」的美名。即使四周圍繞著公寓或大樓,那片綠意依然散發出幽深靜謐的氣息,教人心馳神往。
參拜 (合掌祈禱) 過後,我站在海角的舊址上,眺望從前的內海。現在除了電車軌道、馬路之外,也沒別的了。對岸就是現在的牧志公園,其實在公園裡面也能找到御嶽和海角的遺跡—我忽然明白了「那霸大地潛水者」 (註2) 的心情。
註1:「浮繩嶽」和「沖繩之嶽」的日文讀音相同。 註2:大地潛水者(earth diver)是海洋創世神話的主角之一,相傳天神曾差遣大地潛水者潛入海中,搬運泥土修固大地。 ※文章出處/資料提供:馬可孛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