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道奇本季先發投手群的表現可謂全聯盟最佳,雖然自責分率2.81全聯盟排名第二,略高於坦帕灣光芒(2.71),但他們輪值的投球局數(371局)、保送率(平均每九局僅保送1.82人)和綜合貢獻指數WAR值 8.2(Fangraphs版本)皆為全聯盟最優。而道奇先發輪值之所以能在6月上旬的這個時間點,累積如此亮眼的數據,幫助球隊打出逼近七成的勝率(43勝20敗),其韓籍左投柳賢振比去年更上一層樓的超群投球內容,居功厥偉、功不可沒。(所有數據截至6月6日)現年32歲的柳賢振,照理來說早已過了邁入生理巔峰期的年紀,但近兩年的投球表現卻愈來愈好。本季他徹底主宰大聯盟打者的強勢發揮,早就不是新聞,不僅在勝投(九勝)、防禦率(1.35)、WHIP值(0.775)、BB/9值(0.6)、三振保送比(14.2)等投球數據項目上位列國聯之首,從5月份開始至今的七場先發、52.2局投球,他還只掉了三分責失、防禦率0.51,期間更曾連續32局無失分,引發球界的高度關注。
以往柳賢振在美職的投球內容不差、高於聯盟平均水平,赴美前四年475.1局投球、防禦率3.41、拿下33勝,自責分率優於聯盟平均約9%,但絕對稱不上足以競爭投手最高榮譽——賽揚獎——的等級。任誰也沒想到,在經過數年的大聯盟投球歲月和多種傷病的阻撓干擾後,柳賢振竟能再創職棒生涯高峰,投出世界頂級的水準,按現階段的表現走下去,甚至極有可能問鼎今年國聯賽揚獎(大聯盟史上還從未有亞洲投手獲此獎),因此大家都在問,柳賢振到底是如何辦到的?
17歲就動手肘韌帶置換手術(Tommy John手術)、2015年遭逢可怕的肩關節唇撕裂傷、2016年動手肘清創手術、2017年鼠蹊部拉傷造成肌肉與骨頭分離,柳賢振的棒球生涯經常與「重大傷痛」緊密連結,即便挾著過人棒球天賦和鶴立雞群的投球實力,每每遭逢嚴重傷勢襲擊時,仍總是不免令人擔心他是否能完全恢復身手、繼續投出好成績。但每次,柳賢振似乎都能從傷痛躓踣中爬起,而且締造絕佳的場上表現。坦然面對重大傷病的忍受力,以及從受傷復建低潮中恢復反彈的生命韌性,或許是柳賢振近年、尤其是今年,再攀球涯高點的最大關鍵。
17歲動完TJ手術後,19歲的柳賢振就成為韓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在同一年囊括年度最佳新人和最有價值球員獎的選手。2008年,他率領南韓國家隊勇奪北京奧運棒球項目金牌;2009年大聯盟主辦第二屆世界棒球經典賽,他的好投幫球隊一舉奪下至今仍保持南韓在該賽事最佳成績的第二名。效力南韓職棒韓華鷹七年期間,柳賢振年年入選明星賽,總計獲得多達98勝也就算了,平均防禦率更低到只有2.80。那是個南韓棒球被柳賢振打響知名度的年代。
不過2015和2016年的受傷,造成柳賢振整整兩年只在大聯盟登板一場的窘境,讓我們似乎都快淡忘了柳賢振曾經叱吒南韓和國際棒壇的豐功偉業,以及他的投球實力本來就位列頂尖之屬的事實。
2012年冬天,柳賢振經過入札制度的程序,跟道奇隊簽下六年3600萬美金的合約,正式登上世界棒球的最高殿堂,前兩個球季都至少投超過150局,而且皆拿下14勝並繳出優質的三振保送數字。原以為站穩了大聯盟先發輪值,後續的美職生涯會一帆風順,可是棒球瘟神卻又再次糾纏上柳賢振。2015年的肩關節唇撕裂傷,據2014年的研究指出,傷癒復出後保持投球水準的機率只有27%,是令投手聞風喪膽的不祥傷勢,當時柳賢振的球涯無疑陷入一大危機。歷經整整一年的休養,2016年柳賢振卻又接著動了手肘清創手術,導致那一季他只出賽一次就報銷。連兩年分別對肩膀、手肘等重要部位開刀,再加上生涯早期的韌帶撕裂傷病史,任誰來預測柳賢振30歲之後的投球生涯,都無法太樂觀。
一個傷痕累累、年紀老大不小、在大聯盟又缺乏主宰級數據背書的投手,身處戰績壓力大、媒體關注度高的道奇隊,還有可能再繳出佳績、穩定出賽,找回昔日榮光嗎?柳賢振以強大的心理強度、不可思議的挫折容受力,證明這是非常艱難但還是辦得到的事情,同時藉由堅持適合自己的訓練模式(先發與先發之間不在牛棚練投)、有效運用自身的特點及優勢,繼續在球技上精益求精,使自己再進化為投球實力更強大、純熟的投手。
2017年,柳賢振重返差點就要因傷丟失的道奇先發輪值工作崗位,25場出賽、24場先發、126.2局投球,交出差強人意的成績單,儘管3.77的自責分率乍看之下還算不錯,但高達4.77的投手獨立指數FIP,卻顯示他該季的三振保送比,較赴美初期顯著退步,而且被全壘打率亦大幅上升。然而來到去年,柳賢振很有感地修正他的控球表現,FIP下降到良好的3.00,被打擊率跟失分亦大大進步,紛紛創下那時生涯的最佳紀錄。
今年的柳賢振更是不得了,除了三振率,幾乎所有投球數據呈現皆優於以前。細究進步的柳賢振技術層面上的特出之處和轉變,可以歸納成以下三大重點:
一、球威普通但球質佳
二、各種球路皆控球精準
三、配球多樣化、願意不按牌理出牌增加不可預測性
縱使柳賢振的四縫線球均速只有90.5英里,低於聯盟均值,各種變化球的轉速數字亦無令人驚艷之處,但他的卡特球和變速球的球質卻相當不錯,被打擊率皆遠低於兩成。
柳賢振在2017年才為了更有效對付右打而練了卡特球,沒想到這顆卡特球會在接下來兩年對改善他的投球成績起到如此巨大的功用。柳賢振的隊友史崔普林(Ross Stripling)眼見他在短時間內就練成效果不錯的卡特球,不禁讚嘆:「有些人終其職涯都沒辦法練成好的卡特球,但柳賢振卻在一夜之間就練好一顆不錯的卡特球。有些投手就是擁有找到適合握法的天賦,然後投出一個球路應該要有的樣子。」本季,柳賢振的卡特球再進化,揮空率(揮棒落空/揮棒次數)大增逾10個百分點,來到27.7%,比聯盟平均26%高出近兩個百分點。
過去三年,柳賢振逐步捨棄滑球,也減少曲球的使用量,改投更多卡特球和變速球。變速球的欺敵效果也很好,因為它跟速球的速差明顯,超過10英里,加上柳賢振本季大多把速球投在好球帶上方,所以速球跟變速球之間的垂直位差擴大,種種因素都能讓變速球不利於打者掌握,本季其變速球的「被wOBA」(加權上壘指數,針對長打做加權的上壘率,聯盟整體平均約為.318)僅.170,寫下他生涯的最低紀錄。
球質不錯以外,柳賢振成功的真正關鍵在於他多樣的球種,搭配如外科手術醫師般精準的控球能力。柳賢振目前擁有五種純熟的球路——四縫線球、伸卡球、卡特球、變速球和曲球,除了能隨心所欲把各種球路控在他想要或捕手想要的位置,他每種球路的使用比例都在10%之上,而且沒有像其他大部分投手對右打主要投變速球、對左打主要用曲球的固定配球模式,代表柳賢振的來球極難被打者鎖定預測,無論在什麼球數、哪個壘包上有人、什麼比數的情況下,打者都得面對進壘點刁鑽的五種球路可能性,非常不好對付。
根據美國運動數據公司STATS LLC獨家提供給運動網站《The Athletic》的控球能力數據,柳賢振是大聯盟所有投滿50局且具備五種使用比例皆在10%以上球種的先發投手中,控球能力最佳者。舉例來說,柳賢振本季卡特球揮空率變高關鍵之一,即在於他今年比較能避免把卡特球投在好球帶中央,並多控在靠近右打者邊邊角角的位置。
道奇投手教練哈尼卡特(Rick Honeycutt)就認為,柳賢振的投球機制非常穩定,動作能屢屢保持一致,幾乎達到機器人的程度,是他控球那麼準確的主要緣由。對此,柳賢振倒是感到稀鬆平常,因為打從他剛起步學投球時,就被教導控球和投球機制穩定的重要性。「我剛開始學棒球時,教練就很強調控球。也因為如此,我花很多心力在讓每一球的投球動作都確實執行到位。」
本季柳賢振有25.4%的球,投在好球帶外側、被大聯盟追蹤系統Statcast定義為「足以引誘打者追打」的區域,比例為生涯單季第二高,而投在距離好球帶過遠、被定義為「無欺敵效果」區域的球,所佔比例僅6%,寫下其生涯新低。此二數據亦足以證明柳賢振今年的控球技術更爐火純青,更多壞球都能有效引誘打者出棒揮空或是打不好,同時減少那些能被打者輕易選掉、徒增壞球數的無用投球,毋怪他能投出僅1.7%的超低保送率(聯盟平均為8.7%)和破表的14.2三振保送比。
「打者會打那些邊邊角角的球,我想那些揮棒製造了很多滾地球(柳賢振本季滾地球率49.8%,比去年上升四個百分點)。就像我一直說的,我不是強力派的投手,沒辦法靠球威壓制打者。所以我只專注在把球投在我想要的位置。」從柳賢振的言談中,不難看出他對自我優劣勢的通透了解,更重要的是,他能確實盡量發揮優點的好處,壓低劣勢帶來的負面影響。
此外,哈尼卡特亦透露:「我挑戰柳賢振,希望他能更積極地針對對手習性做準備和研究。我跟他說,他已經很會從對方打者的揮棒,解讀出打者的意圖和想法。只要再多了解那些打者的習性和弱點,他的投球表現會更好。」做更多功課了解對手習性,針對打者弱點做發揮,輔以其多樣球路和準確控制力,柳賢振能靠著平庸球威、球速頻頻讓打者吃鱉,也就不那麼讓人意外了。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柳賢振上一次單季投出30場先發、超過160局的完整賽季,已是遠在他赴美第一年(2013 年)的事情,容易受傷依然是其一大罩門,特別是近兩年,雖然投球內容大躍進,但還是都有傳出傷勢:去年因為左鼠蹊部拉傷(肌肉跟骨頭分離),缺陣三個半月,今年四月鼠蹊部也有小傷,留下躺進傷兵名單的記錄。
另外,柳賢振現階段低到1.35的防禦率,或多或少還是摻雜一點運氣因素,其高達93.3%的殘壘率應該很難維持,而且從根據擊球品質運算出的預期數據來看,柳賢振目前的被打擊率(.198)和被長打率(.306),剩餘賽季應該也會有所上升。筆者推測,如果柳賢振今年健康投滿整季的話,賽季防禦率可能會落在2.50左右。或許不像他現在的帳面數據那麼驚人,但還是非常頂級的水準,絕對足以競爭國聯賽揚獎。
無論如何,柳賢振近兩年的蛻變進化可說是有目共睹,再次印證即便沒有超快球速、超犀利變化球,也能憑藉其他手段達成在大聯盟繳出亮麗數據的壯舉。真心希望我們能在野茂英雄於美職刮起亞洲投手旋風的近四分之一世紀後,見證史上第一位抱走賽揚獎的亞洲投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