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移民村聚落與菸樓風光
明治維新以後,為解決日本國內人口驟增而土地不足的問題,當局啟動海外移民計畫,而作為新領地的台灣,則成為移民村的首選。那時在山明水秀的東岸花蓮規劃了三處移民聚落,分別是吉野、豐田、林田—吉野是今日的吉安鄉,豐田與林田便是現在的壽豐鄉與鳳林鎮。
吉安因為靠近花蓮市區,聚落繁榮熱鬧,當地有不少日式建築可參觀;與之相比,位在壽豐、鳳林,也就是昔日的豐田與林田移民村,更適合安排一段旅程,在棋盤式的田園路徑中,領略濃濃的和風文化。
日人的移民時間落在大正時期,大約介於一九一二到一九四五年。據估計,當年的移民超過萬人,為此應運而生的機構,如公學校、移民廳及神社等,都是安置居民的設施。
初期由官方移民課規劃,基於安全性考量,住宅道路採棋盤式建設,尤其以豐田村(豐裡、豐山、豐坪)最明顯;至於林田村,因為製菸葉的關係,也出現台灣少見的菸樓建築,都是這兩處聚落值得細細品味的特色。
碧蓮寺—狛犬、石燈籠的時光守護 二次戰後因為去日本化運動,完整保留下來的神社寥寥無幾,旅行者只能透過一些遺跡去挖掘過往的歷史。碧蓮寺的前身為豐田神社,根據文資局資料興建於大正二年(一九一三),是移民村的信仰中心。神社在一九五八年受颱風侵襲毀壞,原地興建中式廟宇,除了供奉釋迦牟尼佛,不動明王也位列其中—中日神祇同處一室的狀況相當特別。
神社本殿、拜殿均已消失,留存的遺跡至今只剩下殿前的一對狛犬,石雕上依稀可找到奉納者的姓名與年代。從一九二七年打造以來,走過了九十一個年頭,也是碧蓮寺最重要的遺跡之一。
此外,石燈籠與鳥居也是此處的珍貴文物。石燈籠新舊雜陳,遊客可於柱體搜尋刻字,標有昭和、明治等年代者為原始文物。此處石燈籠在「火袋」部位鏤刻「月亮」及「太陽」圖形,是其特殊之處,相對應被覆其上的墨綠青苔,更顯歲月光華。
※ 文章出處/資料提供:山岳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