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適任小檔案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文化人類學與民族學博士 •現在天堂島嶼生態旅遊民宿擔任校長兼敲鐘 撒哈拉沙漠,遙遠又神祕的地方, 瑰麗多元的豐富地貌、廣闊無邊的天地色彩加上游牧民族的自由人文,刻畫著美不勝收、讓人驚艷的讚嘆。 深入當地,讓我們走一趟不一樣的生態之旅,體驗沙漠的生活,看見並守護撒哈拉的美麗! 位於非洲北端的撒哈拉沙漠,遙遠夢幻,引發旅人無限遐想. Sahara一字源於阿拉伯語صحارى,意指「沙漠」,為世界最熱荒漠,亦是非洲最大沙漠,約佔非洲面積百分之廿一,總面積超過940萬平方公里,包括:沙丘、沙丘源、沙質荒漠(erg)、山嶺、高原、湖泊及火山及鹽盤等,其中最高沙丘可達180公尺。撒哈拉沙漠的幅員遼闊,加上瑰麗壯闊的自然地貌與豐富多元的人文風采,早已是吸引無數旅客造訪的國際旅遊勝地。 逐水草而居的遊牧傳統 「沙漠無法被言說,就只能去活過。」 ──沙漠遊牧民族諺語 早期,撒哈拉是以綠洲農耕.逐水草而居的遊牧型態為主,在如此乾旱荒蕪地帶,端視老天爺讓雨水降在哪裡,長出些許青蔥綠草,餵養了羊群,人也才有辦法活命.也因此,隨著雨水足跡在撒哈拉各處遷徙,成了遊牧民族一成不變的生活傳統。 被稱為「沙漠之舟」的駱駝,則成了遊牧民族生活上不可或缺的好幫手,遷徙、搬運重物甚至是經商,全少不了牠。駱駝、羊群與牲畜可以說是遊牧民族最主要的資產,然而這樣的資產是有生命的、是活的,遊牧民族對自己養的羊兒、駱駝全帶著情感,若非情不得已,絕不輕易販售。對自己飼養生命的情感與眷戀,讓遊牧民族在面對連年乾旱時,輕易地落入一無所有的境地。 | 瑰麗壯闊、連綿不絕的沙丘,是撒哈拉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景觀。 | 撒哈拉遊牧民族的憂愁 「如果沒有水,沙漠不過是一座墳墓。」 ──廿世紀初英國女傳教士Mildred Cable 撒哈拉是遊牧民族的家,是自由廣闊,無拘無束的原鄉,然而全球暖化讓自然條件嚴苛的沙漠更形生存不易。近五十年來,乾旱肆虐整座撒哈拉,一旦天不下雨,水草不生,就連井與湖泊也都乾枯了,羊群沒了水草可食,一頭頭倒下,遊牧民族落得一貧如洗,有些只得放棄傳統生活,走進城裡打工、討生活,留在沙漠的,投身觀光產業,為旅客牽駱駝或販售化石等維生,在極短時間內,觀光產業取代傳統游牧,成了沙漠經濟命脈.隨著各國旅客的到,在撒哈拉出現的,不僅是工作機會,更有人類至今難以處理的工業化垃圾。珍貴的沙丘儲水灌滿了服務觀光客的大飯店游泳池,卻讓綠洲農田更難以覓得灌溉水源。整體環境惡化,讓有著「撒哈拉生命最後一道防線」的棕櫚樹紛紛病倒,綠洲範圍縮小,甚而消失。 生態旅遊與撒哈拉共舞 「無論路途如何漫長,走到盡頭,總有一口井在那兒.」 ──撒哈拉圖瓦雷格族諺語 我在2011年首度走訪撒哈拉,隨即強烈感受到觀光旅遊在當地起著雙面刃的作用,無法仰賴游牧維生的當地居民需要觀光客帶來的工作機會,然而若放任現行觀光產業毫無節制地發展,對傳統文化、弱勢族群與自然生態,都是一場難以修復的衝擊。 自從2015年開始定居撒哈拉,我和出身遊牧民族貝都因的夫婿Lahbib組成「天堂島嶼」團隊,希望借由深度人文導覽與生態旅遊,慢慢改變大家對撒哈拉的認知。 撒哈拉自然生態導覽是我們獨到的重頭戲,乘駕吉普車,深入人煙罕至的秘境,讓旅客對撒哈拉的意象不僅是沙丘.在馳騁撒哈拉的同時,更佐以細緻詳實的自然生態與游牧人文導覽,落入眼簾的一草一木莫不訴說著在地故事;走訪瑰麗自然景致之餘,同時也領略到飽受乾旱荼毒的撒哈拉場景,諸如消失的湖泊,與痛失羊群的遊牧民族等。旅程之餘,你也可以在因湖泊消失的廢耕的麥田種樹,為綠化沙漠略盡棉薄之力,一起為麥田復耕保有一絲希望。 延續撒哈拉的獨特與美麗 「不曾體驗沙漠寂靜者,不知何謂寂靜.」 ──撒哈拉圖瓦雷格族諺語 前往撒哈拉旅遊的觀光人次逐年增加,我們堅持將對人與土地都友善的生態旅遊列入重點目標,雖說辛苦,但是對地球永續性發展的追求已是當代共識,在生態系統敏感脆弱卻又極度仰賴觀光產業的撒哈拉尤其如是。 | 撒哈拉天空極為乾淨,沙丘上賞夕陽,巧妙地先遇著一輪美麗滿月! | •本文摘錄自《行遍天下》月刊2017/08第302期 → https://goo.gl/Usmeam •粉絲抽獎活動、最新旅遊訊息,請上行遍天下粉絲團 → https://goo.gl/TCnj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