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一再強調,中華男籃總教練產生方式、機制和遴選,應該要先考量邱大宗、劉嘉發、許智超三個人,理由很簡單,這三人是過去10年在中華隊擔任中華隊助理教練,歷練最多最深最長,也都曾經是SBL球隊總教練。
10年過去,「黃金世代」陳信安、田壘、林志傑、曾文鼎、吳岱豪不是已經退役,就是正在準備從國家隊退役,但邱大宗、劉嘉發、許智超始終沒有在中華隊教練遴選中被提名,連提都沒有被過。
培養多年,卻始終不給他們去國際舞台掌兵符、磨練機會,那培養的目的在那裡?
邱大宗在3月30日SBL總冠軍系列賽,達欣4:0擊敗裕隆,摘下隊史第二冠後有感而發,他認為,「中華隊總教練的產生,不能只是SBL總冠軍,那個教練最適合、可以配合組訓規畫,同時能擬定完整計畫和人才培養,擁有足夠學經歷和執教經驗,這才是最重要的」。
10幾年來,中華籃協行之有年選訓委員機制,這一直是最糟的產生方式。
理由有幾個:
1、這些委員大都是老國手出身,半數早已退出江湖,他們並不適合這分工作和委任。2、這些老國手委員多數沒有一線球隊執教經驗,甚至沒有執教成績。3、這些委員並不常出現在SBL賽場觀察球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4、選訓方式和委員產生都太制式。
國家隊教練和球員的產生,並不需要這些老國手大佬的背書,他們需要的是授權、武器、情報和資源,但這些東西都不是選訓委員可以給的。
中華隊總教練的產生,應該由SBL七隊總教練組成教練會,讓他們去決定總教練人選,不管是由本土、外籍執掌兵符,決定之後,不論一任一年還是三年,七隊全力配合和支援,從現役主力到年輕球員,再到旅外球員徵召,大家一起投入,組成最強大中華隊。
國家隊產生是籃球界共同的工作和目標,應該交給SBL七隊教練去協調折衝產生,大家一起火力支援。美國、加拿大、日本國家隊的產生,都是由一名總管(或執行長)負責,這名總管提出組訓、徵召、移訓、培養計畫,負責協調各球隊、球員、教練加入,甚至還得招商、找贊助、統籌規畫。
放眼台灣籃壇,許晉哲接國家隊眾望所歸,但他還有自己執教工作和生活,能不能全力配合,都不一定能接手。
邱大宗10年來始終不在中華籃協選訓委員「中意名單」,不管是人緣因素還是選訓委員偏見、成見,這一切都過去了。今年他率領達欣奪冠,「輪到他了」,但很抱歉,他得旅外執教大陸次級職籃NBL廣威壯,他同樣需要生活和工作,不能把執教中華隊當成主要工作和任務。
邱大宗非常不喜歡這種「奪冠」、「輪到我」的產生方式,他的批判和態度令人欣賞。
中華籃協需要改變的機制和執行方式太多,選訓委員的產生和權責就是一個敗筆,功能不彰,作用太小,對國家隊教練和球員遴選都沒有太多幫助。
讓真正專業人士去負責,請大佬們退位,中華籃協不能再鄉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