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賽季有三個先發投手的數據,不約而同創下近15年來的新低,單季投200局以上的先發只有28位,1996年以來首次跌破30大關,也是千禧年以來的最低點;投手的完投場次僅104場,15年來首次低於110次,同時也是史上最少;先發投手面對的打者數銳減,為邁入21世紀後最少的紀錄,第一次跌破12萬人次,與前兩年的相較,少了大約3000人,跟2000年相比則下滑了將近7000人之多。
這些數字反映的現象十分明顯:美職先發投手的投球局數變少,單場比賽投長的次數下降,面對打者的人次也下滑。其中,變化落差最大的是先發面對打者的人次,可見在先發投手整體投球局數微幅下降之餘,真正引人注意的改變是,去年每名先發投手平均面對的打者數量驟降。
要解釋這些數據變化,最直觀的原因莫過於近年來投手分工愈來愈仔細。自從30年前傳奇教頭拉魯薩(Tony La Russa)在運動家隊重新編纂牛棚的使用說明書之後,先發投手與後援投手的角色配置、任務分派才演變成1980年代以來我們熟悉的樣貌,先發平均主投六、七局,再由中繼及終結者收拾後半段的比賽,藉以減少先發手臂的損耗,降低比賽後半段被逆轉的機會,只是近年部分總教練又更強調佈局投手以及一人左投的功能性,導致先發投手的投球局數佔總投球局數的比例些微下滑。投手分工專業化的提升確實是造成先發工作量減少的一大因素。
然而,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數據資訊,近兩年成為小市場球隊追求的潛在競爭優勢,促使總教練提早把先發投手換下,不讓他們留在場上太久。那就是「打線每一輪面對同一先發投手的進攻指數(OPS)。」根據2015年的賽季資料,打線第一輪面對先發投手的OPS產出只有.705,第二輪上升到.731,如果輪到第三輪先發投手還在場上,則打線的平均OPS會激增至.771。簡單來說,就是只要投手在一場比賽裡對決同打者的次數愈多,被狙擊的機率愈大,一個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道理(卻經常被忽視)。反觀後援投手上場後面對打線第一輪的被OPS僅.699,平均的壓制力比先發投手高非常多。
光芒隊去年就徹底採行該數據帶來的意義,奉行「投手面對打者次數愈少愈好」的道理,並加上教練團適當的牛棚調度,使他們在投手傷兵累累的情況下,極大化投手的戰力。他們的基本思維是,不要用「局」來區分一場比賽及投手的工作,而是把一場比賽想成27個待解決的出局數,無論一個投手要解決10個出局數、還是四個出局數,只要陣中的投手一起合作消耗掉這些出局數,就是一場成功的球賽。
2015年,光芒隊先發投手有33次投不滿80球就被換下場,這種情形在某些墊底球隊或許是因為投手表現太差造成,但在光芒隊卻是一種戰略。他們多次指派先發、長中繼兩相宜的搖擺人擔綱先發,如拉米瑞茲(Erasmo Ramirez)、克拉梅(Alex Colome)、安德利斯(Matt Andriese),而每次先發只讓他們負擔5局左右的投球量,重點在於不要讓他們面對打線太多輪。更甚者,去年光芒還曾分派「純」後援投手葛爾茲(Steve Geltz)兩次先發任務(都只投兩局就下場),本質上就是使用牛棚投手群分擔整場比賽。6月17日面對國民隊的比賽中,光芒就靠著葛爾茲、安德利斯以及其他三名後援投手的聯手封鎖,以沒有先發投手的陣容完封國民,拿下勝利。
此外,他們先發投手單場用球超過100球的比賽僅51場,為美聯第二少,其中更有21場是由王牌投手阿契爾(Chris Archer)一手包辦,足見其他投手大多都投不長。而光芒去年531次的救援投手登板次數則是全聯盟第一多,表示他們大量運用後援投手來分擔局數。
減少先發投手重複面對打者的機會,提高運用後援投手的比例,確實為光芒創造正面效益,即便歐多瑞茲(Jake Odorizzi)、史邁利(Drew Smyly)、摩爾(Matt Moore)等強投去年都曾因傷缺陣不等的時間,重挫他們的先發戰力,但整季下來他們的輪值卻依然繳出3.63的平均ERA,居美聯之冠,實在不可思議。
或許有人會懷疑光芒大量使用中繼後援,不出多久牛棚就會燒壞,出現反效果,但光芒的教練團去年並沒有讓憾事發生,反而藉由靈活操作菜鳥球員升降大聯盟的選擇權,增加投手群的組成變化,適當分擔投球工作量。他們去年完全沒有過度使用牛棚裡任何一名投手,而且還給予許多年輕球員表現的機會。2015年,光芒牛棚裡出賽次數最多的純後援投手是葛爾茲,但他的68場後援出賽在全大聯盟只不過是第50多而已。
除了光芒,2015的世界大賽冠軍皇家隊,也藉由減少先發工作量,提升整體投手群的表現。去年皇家先發投手912.2局的工作量是所有勝率超過五成的球隊中最少的。由於皇家先發實力差,牛棚戰力堅實,所以透過這樣的策略,他們可以減少先發造成的傷害,提高投手群平均的成績。皇家2015年的先發自責分率為4.34,但整體投手ERA卻只有3.74。
在愈來愈多球隊聘僱數據分析專家,上壘率、製造滾地球、進階球探分析、捕手接補技巧、防守佈陣等新觀念開始大行其道的局勢裡,原本曾靠著這些新觀念贏過大市場球隊的小市場球隊,如光芒、海盜、皇家、印地安人等隊,亟需開闢新的未知優勢,以免於慘遭大市場球隊鯨吞的窘境。
從光芒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他們正在開發新的投手運用模式。從來沒有人規定棒球隊一定要有五個先發投手才能組隊比賽,而想要贏球,最關鍵的無非是找到辦法壓低失分、解決27個出局數。事實上,素有「投手墳場」之稱的科羅拉多落磯隊,在十幾年前就曾為了突破投手表現始終淒慘的困境,嘗試不同的投手運用哲學,比如說六名先發投手構成的輪值,或後援投手從開賽就輪番上陣,目的都是為了減少投手重複面對打者的次數,求壓低失分。雖然當時落磯最終都因為立即成效不彰及輿論壓力,短時間就被迫放棄,但去年的光芒運用一整季的樣本數,讓我們看見改變投手戰力安排的潛在價值,也為小市場球隊找到額外的贏球撇步。
光芒的實驗,若直接運用在大市場球隊上,將會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風貌,因為高度媒體關注、球迷期待以及明星球員追逐個人數據,不允許道奇、洋基等球隊作出這麼大膽的決策。所以或許短期之內,只有小市場球隊能夠做到比較明顯的改變。靈活使用投手戰力,脫離「先發後援的應上場時機、應負擔局數」的傳統思維,很有可能會是下一個小市場球隊的競爭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