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點:馬拉喀什城門(Bab Marrakech) 終點:海灘 旅遊須知:最好在這裡最好待上至少兩、三天,以便充分欣賞索维拉。每天有巴士從馬拉喀什通往這個城市,車程三小時。
風之女──索维拉 總有那麼一刻,馬拉喀什的煙塵與紛亂,逼得遊客前往索维拉。也有另一個時刻,索维拉的風,把遊客帶回「紅色城市」。馬拉喀什與索维拉是幾乎互補的存在為解藥。咱們大可列張清單對照一下,當作消遣:一邊呈現赭色和香料麵包的色調,另一邊以白色和藍色系為主;一邊玩光弄影,另一邊只有光線;一方一邊始終為狂熱的紛亂所苦且仍想征服撒哈拉沙漠 ,而彼方另一邊就只有沿海一片懶洋洋的大海;一個是城市邊幾乎始於與建造城牆同時出現,另一個則是城市邊很晚才出現城牆……。
「風之女」、「摩洛哥的聖馬洛」(Saint-Malo)、「非洲風城」,索维拉的綽號不少。還可以想出別的:「大西洋的連接點」、「摩洛哥的布波族」……昔日的莫加多爾(索维拉的舊稱)有點像是這樣約莫如是。這座城市曾因戰略地位而成為歐、非兩洲海上貿易的橋頭堡,這使得她展現非常獨特的個性,既有無可否認的摩洛哥風格卻又極為西化。
閉上眼,試著回想幾個世紀前,。想像來自廷巴克圖的沙漠商隊,在穿越一望無際的沙漠後,抵達有海鷗啼叫和海風颼颼的索维拉城牆外。當時,這座城市看來就像她今日的樣貌:一個海市蜃樓。
有兩座小型火炮守著馬拉喀什城門,小小的,幾乎沒有前來採買的顧客 來客 愛好者 會對它們留下深刻印象,但這並不能否認定它們的存在。它們就在那裡,堅定不移,深色炮口對準外界,彷彿要提醒世人,城門內那殷勤好客又明亮的舊城區,從前的日子並非總是像今日那般現在這般祥和。索维拉有悠久的歷史。她是腓尼基人前往維德角的歇腳處,是迦太基人的中途停靠港;她在羅馬帝國時代以紫紅色染料著稱,這種染料是從面向索维拉的奇紫群島(iles Purpuraires)上得到的貝殼萃取而成;在十五世紀,她以莫加多爾的名號,成為做葡萄牙的海外商行……長久以來,這座城市迴蕩著商人的叫賣聲(商人用靠城牆來保護沙漠商隊在涼爽的貨棧卸下的鴕鳥羽毛、鹽和黃金)。索维拉是「廷巴克圖的港口」……在城市的觀光產業面貌已深植人心的二十一世紀初,這個城市的稱綽號幾乎讓人發笑。然而,這兩座火炮還原事實,而且歷史就刻在石頭上:在有東北信風掠過的大西洋沿岸這一帶,索维拉是少見的一個可靠的港口,她長期以來,她一直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通往歐洲的一個主要海運出口。
過了城門往左邊走幾公尺,在手工藝品中心深處,有一株巨大的榕樹隱藏在幾乎被樹身占滿的院子裡,樹枝向四周伸展,彷彿想要推開牆壁。有些人說,這株樹的樹齡大概有三百年;其他人則根據肥厚的根部直徑(常見孩子放學後前來玩耍),斷言樹齡還更古老長。
無論事實如何,這株老樹目睹了今日這座築有防禦型工事的城市的建造的過程。
精美設計 一七六五年,蘇丹穆罕默德•本阿卜達拉(Sidi Mohamed ben Abdallah)為了懲罰遲不歸順阿拉維特王朝的阿加迪爾港(Agadir,摩洛哥西南、大西洋沿海的城市),決定發展古城莫加多爾──她自從一旁的附近這個阿加迪爾港大港崛起後,便蕭條沒落了一陣子的古城莫加多爾。蘇丹他要求泰奧多爾•科爾尼(Theodore Cornut)來負責此事,這一名法國建築師據說曾遭到當時經常出沒大西洋岸的海盜擄走,、之後在莫加多爾被人發現的法國建築師,也就是泰奧多爾•科爾尼(Theodore Cornut)來負責此事。泰奧多爾•科爾尼師從沃邦(Vauban,著名的法國軍事工程師)的這名法國人,他細心地繪製了適合半島形狀且築有防禦工事的港口和城堡的平面圖。其成果肯定符合了蘇丹的期望,因為蘇丹給新城取名為Es-saouira,意思是「設計精美」。
的確是設計精美,但尤其在海防方面,更是經過深思熟慮。從海邊築起難以攻破的城牆,有設置得恰到好處的大炮與和用來監察視的碉堡用以防禦外侮,這座城市備有防禦工事,又有呈直角交叉的街道的城市,同時展現地方和時代的獨特性。筆直、齊整的街道,正是從馬拉喀什城門開始,一直起延伸到市內的穆罕默德達戈黑街(Rue Mohammed al-Qoray)的寫照。這條的熱鬧街道的兩側是家具製造商、輕便摩托車修車行和食品雜貨店,伴著初來乍到的遊客前往舊城區中心。隨著腳步逐漸前進,我們發現這裡的色調完全迥異於馬拉喀什:馬拉喀什是赭色和米色,索维拉是白色和藍色。馬拉喀什玩光弄影;索维拉只有盡是光線。 ※ 文章出處/資料提供:貓頭鷹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