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台灣的農業首都 大蒜、花生、甘蔗與地瓜,滿足台灣人的口福與味蕾 烏魚、蚵仔、虱目與草蝦,演奏討海人的青春悲喜曲 親身體驗,才能感受生活的真實感 來去雲林,親人親土,跟著故事去旅行 廟埕人生-北港 媽祖的庇蔭祝福之地,從廟埕走起 穿梭巷弄尋訪國寶藝師,在地麻油滿溢阿母的滋味 漫步笨港,廟周邊的小巷 主要供奉媽祖的朝天宮,是北港人的信仰重心,媽祖神祇的香火鼎盛也帶動了老街的經濟發展。北港朝天宮前的中山路老街,清代稱為宮口街,有「北港第一街」的美譽,一直以來都是北港是最熱鬧的街道。 北港老街的建築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店鋪,像是五金行、蔘藥行等,另一種是與寺廟參拜相關的建築,如金紙香燭舖等。這裡的建築多以紅磚砌成,且大量地將中式吉祥圖騰運用在立面上,後來在昭和年間改建的店家,多採用了當時台灣建築界流行的巴洛克元素做為裝飾,至今仍有2、30個店家保留當年精彩的立面。 另外,來北港也不可錯過這裡的小吃,不論是鴨肉飯、麵線糊、假魚肚羹,或是充滿古早味的麻荖、新港飴等復古點心,都是相當值得嚐嚐。 振興戲院看布袋戲吃大餅 振興戲院的屋舍興建於昭和14年,民國43年把商店五間的內部改建為振興戲院,至今已超過五十年的歷史。當時電視還不普及,到戲院看戲看電影是民眾的主要娛樂,戲院的人山人海同時帶動了中山路的繁榮與生機。 後來電視普及,振興戲院於民國59年結束營運,屋舍閒置30多年,經地方商家與文史工作者重新整修後,保留當初戲院舊貌,搖身一變成為【振興戲院】藝文館,提供遊客旅遊資訊,以及不定期舉辦各展覽。現在振興戲院的一、二樓仍有許多古董級的電影放映器材,並保存了上下層的觀眾席,極為特殊。目前振興戲院房舍的前半部為老店百和美餅鋪,在振興戲院一邊看著布袋戲,一邊品嚐店家提供古早味大餅與台式傳統點心,彷彿時光倒轉,回到那個電視尚未普及的純樸歲月。 一日小旅行PLACE2 海海人生-口湖 候鳥過境的冬季,是口湖美麗的風景 走進魚塭、下田耕作,吃自己採收的食物 提起口湖,許多老一輩的人會告訴你,那是個貧窮的小農村,當地的人養魚、養鴨、種田糊口,一個颱風過境,所有的心血都化為烏有。會有這樣的印象,全因民國69年一部轟動全台的電影《汪洋中的一條船》,苦命的男主角鄭豐喜就是口湖人。20多年過去,雲林縣口湖鄉至今仍然是個小農村,而且更面臨了聚落老化、人口外移等問題。 好蝦不瞎 花錢來幫小農補蝦 還好,有一群口湖在地的7年級生,決定返鄉打拼。其中負責養蝦的阿正成立了「好蝦冏男社」,不但繼續承接父執輩的養殖事業,更憑著一股信念、一股希望為家鄉帶來改變的理想,拋棄舊有的養殖方式,以更安全、無毒的生態池養殖法,希望能重新振興口湖的經濟與觀光。 為什麼叫做「好蝦冏男社」,阿正說剛開始養殖的時候,堅持不使用抗生素,要用食物鏈的方法,讓蝦池自然而然成為一個「生態池」。阿正的父母聽到後直呼:「賣憨啦!去台北找穩定的工作卡實在啦」,阿正的父親認為,養蝦是風險很高的事業,只要有一隻生病,全池的蝦都會死光,哪有可能不用抗生素。但阿正還是異想天開地拿出老婆本,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去養殖。一開始果然失敗了,父母覺得阿正實在太瞎,阿正面對父母也覺得很冏,但一次兩次…養殖池裡的生態慢慢建立起來,事業開始有了起色,這又「蝦」又「冏」的過程,就是「好蝦冏男社」的名稱由來。 阿正的生態池概念,就是池子裡除了養蝦,還養了文蛤、虱目魚、吳郭魚與烏龜,也難怪村裡的阿伯阿嬸一開始會覺得阿正瘋了,因為這樣養蝦,大概會有一半的蝦都被魚與烏龜吃掉。其實每種生物都有被賦予的任務,蝦子是底棲性生物,一旦有蝦子生病,透過生態讓魚和烏龜去吃病蝦,而且在物競天擇的環境下,蝦子為了要活下去,必須保持警覺、躲藏掩護以適應環境。病蝦被魚與烏龜吃了以後,活下來的都是又大又健康的蝦,跟放山雞的道理一樣,阿正的蝦充滿著能量,吃起來既緊實、又鮮甜。 近幾年台灣食品安全陸續亮起紅燈,除了養蝦,阿正認為再多的履歷與認證,也比不上讓客人親自到這裡來看養殖環境,於是同步開設民宿與生態體驗課程,遊客在這裡可以親自下網捕蝦、撈起現吃,體驗真正的「來去鄉下住一晚」的好蝦生活。此外,阿正還會親自傳授買蝦小常識,將來遊客到市場買蝦時就會知道眉角。看到阿正事業漸有起色,原本持反對意見的家人開始轉而支持,養豬的叔叔與賣豬肉的哥哥也加入好蝦團隊,跟著在現場賣起了不加防腐劑的手工香腸與古早味鹹豬肉,讓來此參加體驗課程的遊客,吃得心安又滿足! 撈完蝦 再去幫農夫挖地瓜 有沒有搞錯啊?遊客是花錢來旅遊的,叫他們去撈蝦之後還得下田挖地瓜?其實這是近年來最夯的「體驗式小旅行」,除了阿正,在口湖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小農,開始與旅遊業者合作,推出類似的生態或農業體驗課程。花錢下田勞動,成了久居城市的上班族所渴望的旅遊方式,不但能回憶兒時記趣,更重要的是實際感受泥土的力量。透過這樣的體驗式小旅行,人們可以重新學習與大地和平相處,找回記憶�的故鄉沃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