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1月20日)公佈11月底在台灣台中洲際棒球場所舉行的亞錦賽中華隊24人名單,有些話不得不說,這項國際賽事有必要徵召幾乎全職業球員參賽嗎?(只有曾仁和是業餘球員),看法有幾點。
打國際賽「積傷成塔」 陳金鋒是過來人
第一,亞錦賽主要對手日本派出大學球員和社會人球隊球員參賽,而南韓預期會派出業餘球員搭配年輕職業球員參賽,目的很明顯,就是增加年輕球員的大賽經驗,而中華隊派出幾乎全職業球員打亞錦賽,而且有15人才剛打完WBC經典賽資格賽,這15名球員當中有不少人是明年三月經典賽的班底,萬一他們不小心在亞錦賽中受傷了,影響明年經典賽備戰,甚至影響自己的職業生涯,試問,誰來負責?
別忘了,這一批職業球員已拚戰一整年,需要時間休息,萬一在亞錦賽期間因疲勞或不小心導致受傷,恐怕不是大家所樂見的。殷鑑不遠,陳鏞基、高國輝、林恩宇、陳金鋒都是曾因打國際賽而受傷的例子。
如果說是因為亞錦賽在台灣辦,一定要全部比賽都贏,一定要奪冠,甚至非贏中國不可,千萬不能在自己國家輸球,基於上述這些理由而非派職業球員不可,只能說,有關單位的目光放得不夠遠大,即使贏了日本、南韓,贏得亞錦賽冠軍,那又如何!?事實擺在眼前,在球迷眼中,中華隊陣容就是比其他外隊出色,說坦白的,只有冠軍才是成功,沒有冠軍,就是失敗,不是嗎?
奧運沒了 亞錦賽的重要性在哪?
第二,自從2008年以後奧運就已經沒有棒球這個運動項目了,也就是說,以往亞錦賽是爭取奧運資格的重要賽事,但奧運沒有棒球,亞錦賽的意義就降低不少,過去十幾年來只要遇到無關乎奧運資格的亞錦賽,受到關注的程度也就沒這麼高。
就拿2005年日本宮崎亞錦賽來說好了,這一年亞錦賽與奧運資格無關,所以台灣、日本、南韓都是派純業餘球員組隊應戰,結果這一屆亞錦賽預賽台灣以3比2擊敗南韓,取得冠軍戰對日本的門票,落入季軍戰的南韓以3比4敗給中國,只拿到第四,日本則以11比2擊敗台灣奪冠。
弔詭的是,南韓輸中國,日本奪冠,卻沒有受到台、日、韓媒體太大關注,為什麼?因為參賽各隊目標很明確,年輕球員得到寶貴的國際賽經驗,讓球員在往後受用無窮,遠比亞錦賽勝負或是得到第幾名本身重要許多,亞錦賽韓國輸中國,也沒有人說中國棒球比韓國強。今年亞錦賽同樣無關乎奧運資格,即使中華隊奪冠又代表什麼?
甲組球員676人 選不出24人菁英?
第三,自從洲際盃和世界盃走入歷史後,國內業餘球員一整年能參加的正式國際賽事已經不多(不含國際邀請賽),亞錦賽是他們少數能打的正式國際賽,如今這個能增加國際賽寶貴經驗的機會硬生生被剝奪,對於業餘年輕球員來說,其實是很可惜的事。
來看今年11月初協會盃全國成棒賽的參賽名單,總共有27支成棒球隊參賽,其中8支社會甲組球隊,17支大學甲組球隊,2支國訓球隊,27隊總共有676位球員,其中投手244人,捕手85人,內野手201人,外野手146人,要從這麼多業餘球員當中選出24名亞錦賽國手(投手11人、捕手2人、內野手6人、外野手5人),相信不是太難的事。
別忘了,目前業餘棒壇可說是人才濟濟,包括謝榮豪、黃勝雄、陳禹勳、王峻杰、陽冠威、陳偉志、蕭帛庭、蔡智榆等好手,相信他們也希望參加國際賽打出好成績,鬥志以及整體戰力並不會比職業球員差。
如果沒辦法從這麼多業餘球員當中挑選出夠強的亞錦賽24人國手名單,是不是在某種程度說明了幾年前根據「棒球振興計畫」當中所成立的4支城市棒球隊,以及17支甲組大學棒球隊,2支國訓隊的訓練計劃和方式出了問題,以至於業餘棒球競爭力不足,沒辦法顯著進步,那麼,「棒球振興計畫」的成效究竟如何?花了這麼多經費,是不是應該做通盤檢討呢?有關單位應該更重視台灣各層級棒球均衡發展,而不是為了一時成績炒短線。
台灣球迷應該看淡國際賽成績才是正途
好吧,現在假設一個狀況好了,今年亞錦賽中華隊奪冠,主辦單位因中華隊陣容好、成績漂亮,賺了不少錢,中華隊每位球員拿了一筆冠軍獎金,球迷因中華隊奪冠而開心不已,亞錦賽結束後,台灣棒球界還得到了些什麼?
好吧,再假設一個狀況好了,如果亞錦賽無論有沒有奪冠,中華隊球員都拿不到任何一毛錢獎金,如果主辦單位沒有招商、票房、盈虧壓力,如果國內球迷能漸漸接受「國際賽成績只是一時的,應該看淡,職棒才是長久的。」的觀念,如果我們有自信無論派出什麼樣的球員組成國家隊,都能擊敗中國隊,如果亞錦賽不是在台灣辦,那麼,今年亞錦賽中華隊還需要派出幾乎全職業的陣容應戰嗎?
其實,Lamigo沒有派出旗下任何球員參加亞錦賽,是值得鼓勵的,Lamigo清楚,球員是球團寶貴的資產,不需要為了參加亞錦賽拚了老命,避免受傷風險,如果中華隊打不好,還得揹負「打不贏日本業餘球員!打不贏南韓二軍球員!」的罵名,何苦呢!?
言盡於此,得與失之間,這一把尺存乎曾經參與過亞錦賽24人名單決策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