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球季中華職棒票房下滑情形十分明顯,第一周3場比賽平均每場觀眾人數達7,375人,第二周單周平均每場觀眾人數3,013人,第三周單周平均2,705人,第四周單周平均2,741人,到了第五周單周僅剩2,323人,用「坐溜滑梯」來形容中職票房滑落情形還蠻貼切的。
其中所謂的「票房毒藥」非興農牛莫屬,其實不用看數據,有到現場看球或收看電視轉播的球迷應該不難發現,無論是興農牛在台中主場或是到外地作客,坐在牛隊看台球迷群總是稀稀落落的,看過興農牛從剛開始百廢待舉到一度人氣鼎盛,再到如今門可羅雀的牛迷,內心應該感到不勝唏噓。
1996年興農牛從俊國熊手中接下經營權,做為一支職棒年輕球隊,球迷基礎不穩固,加上戰績不佳,接手前幾年興農牛人氣名列中華職棒倒數幾名,牛隊一度成為票房拖油瓶,這個窘境在2000年出現轉機。
1999年底味全龍及三商虎解散,隔年張泰山、葉君璋及林仲秋投靠興農牛,吸納為數眾多的龍迷及虎迷,牛隊球迷基本盤擴增,到了2002年蔡仲南及2003年陽建福的先後加盟,牛隊戰績及人氣瞬間由黑翻紅,2004、2005年牛隊二連霸達到鼎盛,國家隊也一度以興農牛球員為主體,以往那支票房拖油瓶的球隊,當時已翻轉為其他球隊必須仰賴興農牛這支人氣球隊的鼻息,票房雨露均霑。
當年興農牛人氣瞬間爆增,靠的是一批有實力、有故事的人氣球星撐起這一支球隊,例如「練習生傳奇」曾華偉,精神指揮塔葉君璋,麻雀變鳳凰的張泰山,1999亞錦賽一戰成名的蔡仲南,紅極一時的張家浩,鬥志一流的郭勇志,他們當中每個人都擁有一群忠實粉絲。
但是看看他們受到興農球團怎麼樣的對待吧。2008年擔任牛隊隊長的張家浩受球團冷遇,球季結束自請離隊;2009年季中興農球團無預警讓渡曾華偉及郭勇志;2009年球季結束蔡仲南黯然離開球隊,球團並沒有為他舉辦引退儀式;同一時間葉君璋也被球團釋出,牛隊放話要求其他球隊不得吸收葉君璋,引發軒然大波;到了2010年球季結束,張泰山被賤價賣到統一獅,成就獅隊「山基打線」,成為壓垮牛迷信任基礎最後一根稻草,可以說上述每一個動作,無形間破壞了球團和牛迷之間的信任感,這種信任感,是球團之後付出再多努力也換不回來的。
這就讓人連想到當年的中信鯨。中信鯨在進軍職棒幾年後陸續網羅郭李建夫、鄭昌明、宋肇基、楊松弦、紀俊麟等國手級球星,戰績和人氣都獲得一度程度提升,當然這樣的提升無法與興農牛二連霸相提並論,不過1999到2003年中信鯨人氣不算太差,也有一批穩固的鯨迷基本盤。
然而後來郭李建夫、宋肇基、楊松弦、洪啟峰先後因故離隊,球團也沒有向球迷說明事情原委,鯨迷基礎開始流失,球團一些政策讓人看不見未來,雖然中信鯨極力培養新生代球員,球員當中不乏國手資歷顯赫者,但人氣始終無法拉抬,之後假球案爆發,決定了中信鯨的命運。
現在進場看興農牛比賽的牛迷們,和最後幾年中信鯨進場的鯨迷們相比,並不會超出多少,這是很大的警訊。
不可否認,這幾年興農牛砸大錢簽球員,花錢請設計公司設計商品球衣吉祥物,推出一系列促銷活動,並刻意營造林晨樺「選秀狀元對決榜眼」的話題,可以看出牛隊的用心,但球團砍掉資一批深明星球員,致力於培養年輕球員的同時,並實行全本土化政策,大破大立的決心勇氣可嘉,可曾想過牛迷真實感受?就像一個人已經喝習慣原味的可口可樂,硬要他喝「香草可樂」,然後說︰「香草可樂好喝,別再喝可口可樂了吧。」可樂依舊是可樂,但口味已質變。
牛迷當中很大一部份是因為泰山來到牛隊,或某一個明星球員才喜歡牛隊,並不是非挺牛隊不可,當泰山或明星球員離隊,而且是被球團以粗暴手段對待,那麼許多球迷就再也不會進場看牛隊比賽了,現在球團高層與其一直納悶「牛迷跑到哪裡去了?為什麼不進場看球?」倒不如盡速修補球隊與球迷之間的裂痕,認真傾聽球迷心聲,這比辦再多活動、花錢簽再多年輕球員都還要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