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4月4日)國定假日統一對興農之戰,照理說,假日比賽票房通常不會太差,加上兩隊派出林英傑與黃志龍「23號對決」戲碼,應該可以吸引更多觀眾入場,沒想到昨天比賽票房僅2千出頭,對於力求以新面貌再出發的中華職棒來說,是一項警訊。
目前中華職棒例行賽進行25場,平均每場觀眾人數為3,404人,而去年球季前25場例行賽,平均每場觀眾人數為4,326人,同期前25場例行賽相較,今年下滑了21%,幅度不小。
雖然3,404人優於去年球季一整季平均每場觀眾人數2,999人,但是要知道,以往例行賽季初票房都會先衝高,到了季中才緩步下滑,今年球季一開始票房就呈現疲軟態勢,並非好現象。
票房疲軟因素很多,首先,去年「大票倉」桃園球場前7戰平均觀眾人數達4,248人,今年桃園前7戰平均觀眾人數滑落到2,877人,前7場比賽觀眾人數相比跌幅達32%,多少受到La new遷到桃園第二年熱度稍退、主場票價提高、桃園球場賽程過於密集等因素影響。
回顧過去歷史,國內職棒例行賽進駐新球場例如嘉義、斗六,初期都能開出亮眼票房數字,但是比賽多打幾場,新鮮感退去,如果沒有新元素和話題,票房很難再拉抬,桃園球場的觀眾熱度能否像過去兩年一樣延燒一整季,還是被打回原形,值得觀察。
第二,今年球季加入了「4林2黃」林煜清、林晨樺、林彥峰、林旺億、黃志龍及黃智培等球員,這一批在過去有不錯實力和名氣的球員,顯然無法與2009年曹錦輝、林英傑、耿伯軒這一批球星光環相比擬,和去年的陳鏞基、增菘瑋、鄭錡鴻的加入,張泰山轉隊至統一獅的效應,相較之下也略遜一籌。「4林2黃」在球季開打前炒熱不少話題,卻無法帶進更多球迷入場,這一點倒是比較令人意外的。
第三,少了話題、少了觀戰焦點是顯而易見的,職業運動就是需要話題、需要紀錄,今年例行賽打了兩個多禮拜,除了潘武雄一度暫居打擊10冠王引起關注之外,除此之外,好像沒有更勁爆的話題和紀錄,具備長打能力的陳金鋒、高國慶、劉芙豪,目前全壘打數依然掛零,新一代盜壘王也不見人影,目前已彭政閔的3盜最多,並非常態,潘威倫、陽建福、林智勝的缺陣,多少也影響票房數字。
最後,就是最根本的問題,球賽不夠精彩、比賽拖得太長,讓觀眾卻步。今年球季打了25場例行賽,總計有30人次本土投手扛先發,其中有14人次沒辦法投滿責任局數5局就下場,少了獨當一面的本土王牌先發,導致各隊牛棚戰力經常完全燃燒,換投頻繁,時間拖得很長,今年比賽平均時間將近3個半小時,比去年的3小時21分還長,如果比賽內容不夠精彩,才打了幾局就勝負已定,要觀眾買票進場並不容易。
今年球季統一獅持續與7-11超商結合,推出一系列球場活動,興農牛砸大錢與橙果合作設計球衣、吉祥物及商品,中華職棒聯盟換了新任會長及秘書長,氣象一新,想要有一番作為的企圖心十足,然而中華職棒這一個商品再怎麼包裝,媒體報導的再多再好,如果球賽品質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特別是現在球迷吸收資訊的管道更多了,比較國內外職棒水準的差距,會不會掏腰包購票看球,心中自然有一把尺,就像一家牛肉麵館,裝潢再漂亮、小菜再好吃,如果主食(球賽品質)牛肉麵的口感很糟,要吸引顧客上門,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