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亞(Konya)」是古塞爾柱帝國的首都,也是今日土耳其中部的工業大城。我到孔亞,主要是為了朝拜梅芙拉那的陵墓。這位偉大的「蘇菲教派」精神導師的陵墓已成為博物館,每年超過兩百萬人前來參觀,體會博大精深的梅芙拉那精神。 梅芙拉那(Mevlana)於1207年9月30日出生於阿富汗,成年後來到孔亞,在這裡寫詩、進行哲學思考,反省穆斯林教義,創立蘇菲教派。1273年12月17日,梅芙拉那在孔亞去世,人們感念他,將他葬在清真寺中。 世界各地都有「以寺為陵」的概念,例如吳哥窟就是國王的陵墓。然而,我未見像梅芙拉那陵墓這麼華麗而莊嚴的,她漂亮至極,卻感人至極。 進入清真寺是一片花園庭院,庭院正中處為一座洗禮亭,供教徒洗淨身體。洗禮亭四周,隨時都圍著許多教徒,他們很仔細地脫下鞋襪,認真洗淨,那種對梅芙拉那與宗教的虔誠,實在令人動容。 洗禮亭旁,就是清真寺,另一邊則是博物館,也是當日蘇菲教派的修行所。修行所保存當日梅芙拉那及弟子們使用的房間、廚房、器物。今天,博物館塑造蠟像,還原當初的情景。在修行所中,可以感受這個苦行的教派,必須有非凡的堅強毅力才能通過試鍊,才能接近真神。 有人說「蘇菲教派」是一種神秘的苦修。其實,蘇菲教派並不神秘,梅芙拉那教導的和平、包容,都是光明正大,並不難懂。 難處在於達到這樣的境界,非常不易。梅芙拉那自己以身作責,教導他的學生透過苦行,達到這種境界。 苦修之一是肉體折磨,蘇菲教派弟子必須數日不進食,考驗自我意志。最後必須由資深教徒斷定是否通過試鍊。除了肉體磨練外,更重要的是心靈充實,鋪著土耳其地毯的讀經室中,一座座交叉「X」狀的書架,中間凹處便用來置放翻開的《可蘭經》。修士們專心致志,心無旁鶩,念誦、思考,以求得真理。 梅芙拉那本身是偉大的思想家,也是詩人,他這一生寫了25,000首的詩歌,都有一種宗教祥和的境界。我從亞馬遜網站得知,今天梅芙拉那的詩集也是最受歡迎的,偉大的詩人早已跨越國界,吸引著世人。 看完修行所,越過中庭,右方就是清真寺陵寢的入口。入口不大,伊茲尼彩磁貼成穆斯林的細花風格,上面裝飾《可蘭經》文。門前一盞吊燈,指點了真神阿拉的所在。 進門是一條狹長走道,走道邊有一座大碗,人家稱為「四月碗」,碗中有水,據說曾經浸放著梅芙拉那的頭巾,因此具有療醫的效果。 漸漸地,看到好幾座「棺木」。棺木都超過人的高度,造型單純,披上如地毯般美麗的繡衣,上面書寫《可蘭經》經文,華麗而莊嚴。棺木前頭,以造型做出綁著頭巾的樣子,中間的圓錐狀象徵小小的墓碑。纏繞墓碑的是數圈布幔,象徵自我的壽衣,意義和旋轉舞類似。 棺木兩兩並排,它們是梅芙拉那的父親,家人,以及蘇菲教派偉大的長老安息之地。最底端,有一個明顯巨大的棺木,就是梅芙拉那長眠的地方。 棺木的形制和其它棺木相同,身披繡衣,上纏頭巾,但更為金碧輝煌。 我不曉得梅芙拉那是否贊同把他的棺木做得這麼華美?但梅芙拉那臨終前告訴他的弟子:陵墓可以做得漂亮,但不要比藍色的蒼穹華麗。 梅芙拉那聰明而有彈性,他知道自己的身分,門徒一定會厚葬自己。為免門徒因為陵墓的華麗而產生分岐意見,所以,梅芙拉那容許華麗;梅芙拉那卻有但書,不能和藍天、蒼穹相比。人永遠是渺小的,不能試圖超越大自然以及真神。 確實,梅芙拉那的棺木,其大其美令人驚嘆,讓人對之仰望,產生油然嚮往的崇高感。 我看到許多教徒靜靜守在棺木旁的欄干前,心中默禱著梅芙拉那,以及真神阿拉。教徒們都流下眼淚,那種因為真實貼近梅芙拉那的眼淚,令我感動不已,也覺泫然欲泣了。 至此我才知道為什麼這個「博物館」,會是土耳其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人們來此並非為了參觀,而是為了安慰心靈。倚在梅芙拉那的棺木旁,有一種不忍離去的心情。縱使離開了,仍是一直回望,不捨離去。 陵墓及棺木旁,是一大片空闊中庭,以前,梅芙拉那的弟子們曾在這裡跳著旋轉舞,和真神、真理貼近,如今則陳列著各種聖物,如地毯、朝聖龕、《可蘭經》書、伊斯蘭油燈等,都是超過數百年的古物,不論就古物,或是信仰,珍貴非凡。 最值得一看的聖物之一是一本全世界最小的手抄《可蘭經》,只有不到一寸大小,以無比細膩的筆,書寫全部的經文。抄工之細,令人讚嘆不已。或許,唯有真正虔誠的人,才能抄寫這樣的經文吧! 鎮館之寶則是一個以珍珠貝製成的小盒子,它被放置在展示廳的中央,裡面存放回教先知「穆罕默德」的鬍鬚,可知珍貴。就像是佛教界保存玄奘法師或是惠能法師的舍利一般,意義非凡。 這個珍珠貝盒,旁邊圍著許多人潮,得等上一些時間,才能靠近。同樣地,當你接近神聖,定然產生不忍離去之感。 我想,世上很難找到這麼令人感動的博物館了。它似乎還有更多未知的事物,等著我們去理解。有人稱梅芙拉那的「蘇菲教派」是神秘主義,我想,所謂神秘並非神秘兮兮,而是宏遠的深邃,如大海般沒有止盡,讓人必須花盡一生去省思,去理解,去認識真神的意涵,以及自我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