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卡帕多起亞看完旋轉舞後,我續往旋轉舞的發源地:「孔亞」,那會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沿路大都是荒寒之地,令人感受土耳其國土的遼闊。這片土地也是昔日「塞爾柱帝國」所在,孔亞則是她的首府。塞爾柱帝國極盛一時,不難想像,當日這裡貿易頻繁,駝商駱驛不絕。這麼長遠的路,商旅們都在那裡停歇呢? 我想到了中國的驛站。古代土耳其在某些性格上類似中國,那麼,這裡應該也有驛站吧?在中國,一些大朝代如唐、元、清,驛站數目都在一千五、六百座以上,驛站工作人員兩、三萬人。土耳其應該也不會差到那裡。 果然,出卡帕多起亞不遠,便陸續見到驛站遺跡,景象令人想到中國的絲路。土耳其也有絲路,北部番紅花城就是絲路的中繼站,那裡就有一座驛站,今日改成「辛西旅館(Cinci Ham)」。然而,保存最好的驛站,仍以卡帕多起亞到孔亞這一帶為最,保存的狀況甚至比中國來得理想。最大、保存最好的驛站是「蘇丹哈尼(Sultanhani)」驛站,有將近800年的歷史。它位於阿克沙雷(Aksaray)古城,是安那托利亞高原的中心地帶,自古繁榮,為商旅必經之地。 「蘇丹哈尼驛站」外觀雄偉,固諾金湯。淡乳黃色的石灰岩,築起一個保護區,供給商旅放心的安全。蘇丹哈尼驛站建於1226年至1229年間,大約和中國元朝差不多同時,提供商旅休息、下塌、過夜、警衛,以及祈禱,功能非常完整。 驛站寬廣,正面大約百米寬,縱深將近200公尺,十餘公尺高的石牆,嚴密的保衛著。這麼大的一座驛站,當初驛站工作人員超過百人,但今日只有正面一扇門,一個已有年紀的老人守著入口,售票讓觀光客入內參觀。 大門建築是典型的「塞爾柱式」,最大的特色是長方的立面,開出錐尖狀的大門。塞爾柱式建築以石頭堆疊,石塊表面,雕刻美麗的花紋,例如波浪式的水草線條、蕾絲般的細膩圖樣,以及幾何形狀的凹凸石紋,具有裝飾的效果。 「蘇丹哈尼驛站」的石紋保存得非常好,彷彿新刻成一般。另外,門楣上,有後人加上的伊斯蘭經文,也典雅美麗。 進入大門,是一個廣闊的中庭,正中有一座顯眼的建築,是一座小型的清真寺。旅人投宿時,可以在這裡祈禱。清真寺兩側有簡單的石階,可以攀登到頂部,這裡視野良好,可以看到遠方的古城風貌。 清真寺兩側,是大片的拱形柱廊,提供旅客下榻休息。 其中最重要的是「澡堂」。旅客長途跋涉,經過高原,渡過沙漠,風塵僕僕,能進到旅店,全身梳洗一番,大概是最大的享受了。「蘇丹哈尼驛站」的澡堂不小,應該非常舒服吧! 澡堂外是一間間的客房,除了單人房外,還有家庭房,擁有隱私權,是非常人性化的設計。 其實,當日設立驛站的概念,並不像今天的旅館是為了賺錢。驛站主要提供休息、並有警戒,為的是讓商人可以放心,好好做生意,生意順暢,帝國也才能更繁榮。 過了中庭,再經一道門,後方是貯藏室。商旅的貨物、糧草、馬匹,安頓置放在這裡。此處是一大片的高挑空間,足以容納數十個商隊。商隊們很清楚,朝廷提供這麼好的地方,心下應該知足。在驛站裡,不能有偷竊、搶奪的行為,人人相安無事。 確實,驛站的保護措施做得很好。驛站四周角落都蓋有瞭望台,密切觀察外在動靜。封閉的空間,閒雜人等絕對不能入內。 唯一的缺點可能是「光線」的問題。除了貯倉上方開有一座八角窗,用來透光,照亮空間外,另外在圍牆四周,每隔數米,開有一扇小窗。這種小窗的特色是,外寬內窄,外頭寬,可以照進來較多的光線,裡頭窄,敵人宵小便無法從這個地方進入,的確是聰明的設計。 蘇丹哈尼驛站因為保存極其良好,加以遊客不多,今日走在其間,極易引發思古幽情。 我將時空推溯到800年前,那時從東方來了一支民族,他們佔領土耳其中部,將拜占庭帝國勢力往西趕走,改寫了這一帶的地理與人文風貌。 是了,這支民族就是「突厥」。 他們往東對中國構成威脅,讓中國在不斷的朝代更替中,總要一直建造長城來防禦他們; 他們往西對拜占庭構成威脅,也為後來的「鄂圖曼帝國」鋪好帝國之路。 突厥人並非只會武功,事實上,他們建造了蘇丹哈尼驛站,在藝術與建築都有很好的成績。眼前這座以厚實功用為主的驛站,粗厚的石頭仍雕著細密花紋,同時兼具雄渾與細膩的美感。 蘇丹哈尼驛站門口對面,有片小花園,上面雕塑了幾尊頭像,正是打造這個偉大時代的突厥蘇丹。他們允武,允文,令人敬佩。 當突厥蘇丹由東而來,占領安那托利亞後,決定將塞爾柱王國的首都定於「孔亞」。沿路,為了貿易需求,規劃了良善的絲路,以及路上的驛站。 我從蘇丹哈尼驛站前往孔亞的路中,遇到幾個規模不小、保存尚佳的驛站,如今因應觀光,改為餐廳,供給遊客用餐,也算是現代版的驛站吧!我並在其中一個驛站用餐,它的規模只比蘇丹哈尼驛站小一些。 土耳其菜世界有名。在驛站中用餐,可以感覺腳下踩踏的石板厚度與堅實,想像又回到800年前情況。這驛站高牆上,同樣開有防禦小窗,當光線灑落在滿滿豐盛的餐盤上時,更添昔日繁華驛站的古意了。 |